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大熊猫生境适宜度评价模型及验证

被引:59
作者
廖颖 [1 ,2 ]
王心源 [1 ]
周俊明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中国天绘卫星中心
关键词
大熊猫; 地理探测器; 层次分析法; MAXENT; 生境适宜度评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58.1 [动物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动物生境适宜度评价对于野生动物生境保护十分重要。基于物种活动点来建模的生态位模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动物生境评价方法,但该方法不能直接表达生境适宜度与环境因子间具有生态学意义的数量关系。本文以雅安地区为例,提出一种新的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生境适宜度评价方法,选取海拔、坡度、坡向、地形指数、距水源距离、植被类型、主食竹及距公路距离8个环境因子,引入地理探测器,在分别基于MAXENT模型和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所构建生境适宜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4个地理探测器(风险探测器、因子探测器、生态探测器和交互作用探测器)探寻大熊猫生境与各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以及环境因子对大熊猫生境的影响机理,并将其预测结果与单一MAXENT模型和AHP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AHP、AHP-Geogdetector、MAXENT和MAXENT-Geogdetector模型总体评价精度分别为85.6%、86.5%、91.3%和94.2%,kappa系数分别为0.699、0.718、0.821和0.882,AUC值分别为0.902、0.928、0.949和0.966,模型所预测的适宜和较适宜区与实际分布区重叠比分别为63.66%、61.30%、76.70%和90.10%,说明AHP-Geogdetector和MAXENT-Geogdetector模型精度均比相应的单一模型有所提高,且MAXENT-Geogdetector模型精度最高;(2)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大熊猫生境适宜度评价模型能以"生境适宜度和环境因子间具有生态学意义的数量关系"的形式直接体现环境因子对动物生境利用的生态学作用,具有较好的生态学可解释性。因此,用地理探测器进行大熊猫生境适宜度评价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引用
收藏
页码:767 / 778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北京城市休闲商务区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成因 [J].
朱鹤 ;
刘家明 ;
陶慧 ;
李玏 ;
王润 .
地理学报, 2015, 70 (08) :1215-1228
[2]   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适宜性评价与保护管理对策 [J].
戎战磊 ;
张晋东 ;
洪明生 ;
袁施彬 ;
张泽钧 .
生态学杂志, 2015, 34 (03) :621-625
[3]   地理探测器在史前聚落人地关系研究中的应用与分析 [J].
毕硕本 ;
计晗 ;
陈昌春 ;
杨鸿儒 ;
沈香 .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 (01) :118-127
[4]   江苏盐城海滨区域丹顶鹤适宜越冬生境变化 [J].
孙贤斌 ;
刘红玉 .
生态学杂志, 2011, 30 (04) :694-699
[5]   基于生态位模型的秦岭山系林麝生境预测 [J].
罗翀 ;
徐卫华 ;
周志翔 ;
欧阳志云 ;
张路 .
生态学报, 2011, 31 (05) :1221-1229
[6]   PSDS 2.0:一个基于GIS和多个模型的生物潜在分布地预测系统 [J].
林聪田 ;
纪力强 .
生物多样性, 2010, 18 (05) :461-472
[7]  
Impacts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n the Giant Panda Nature Reserves in China.[J]..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10, 02
[8]   生境适宜度指数模型研究进展 [J].
金龙如 ;
孙克萍 ;
贺红士 ;
周宇飞 .
生态学杂志, 2008, (05) :841-846
[9]   生态位因子分析在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生境评价中的应用 [J].
王学志 ;
徐卫华 ;
欧阳志云 ;
刘建国 ;
肖燚 ;
陈佑平 ;
赵联军 ;
黄俊忠 .
生态学报, 2008, (02) :821-828
[10]   层次分析法在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J].
曹长军 ;
黄云 .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11) :3344-3345+3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