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分析

被引:22
作者
郭学能
卢盛荣
机构
[1]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产能过剩; 人口结构; 市场化; 潜在增长率;
D O I
10.16158/j.cnki.51-1312/f.2018.01.004
中图分类号
F124.1 [国民经济现代化];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摘要
本文在理论阐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因素,例如制度变革、结构调整、产能过剩、人口结构等嵌入模型的分析框架,在对1993—2015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进行测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对2016—2040年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进行预测。研究表明,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走低的原因主要是潜在增长率本身的下降,应该从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潜在增长率;在基准情景和悲观情景下,2016—2020年的平均潜在增长率分别为6.9%、6.5%;2021—2025年的平均潜在增长率分别为6.3%、5.8%;2026—2030年的平均潜在增长率分别为6.0%、5.7%;2031—2035年的平均潜在增长率分别为4.9%、4.4%;2036—2040年的平均潜在增长率分别为4.6%、4.3%。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必须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尤其要加快对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新等要素的改革。
引用
收藏
页码:29 / 4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长波中技术变革、范式转换与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J].
张国胜 ;
王远洋 ;
陈明明 .
经济学家, 2017, (07) :16-26
[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述评 [J].
邵光学 ;
王锡森 .
经济学家, 2016, (12) :95-100
[3]   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数量特征 [J].
宋旭光 ;
何宗樾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05) :182-194
[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分析 [J].
李平 ;
娄峰 .
China Economist, 2016, 11 (04) :4-21
[5]   2015—2016年中国宏观经济再展望 [J].
"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课题组 ;
李文溥 ;
龚敏 ;
王燕武 ;
吴华坤 ;
李静 ;
卢盛荣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06) :71-79
[6]   要素替代弹性、有偏技术进步对我国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 [J].
陈晓玲 ;
徐舒 ;
连玉君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5, 32 (03) :58-76
[7]   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估算及其政策含义:1979-2020 [J].
郭豫媚 ;
陈彦斌 .
经济学动态, 2015, (02) :12-18
[8]   结构变动、要素产出弹性与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 [J].
郭晗 ;
任保平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4, 31 (12) :72-84
[9]   经济转型中的潜在增长率变化与新一轮“开放促改革”的突破口 [J].
殷德生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46 (05) :146-155+182
[10]   “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 [J].
刘伟 ;
苏剑 .
经济科学, 2014, (04) :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