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经济地理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学科价值与学术创新

被引:59
|
作者
樊杰 [1 ,2 ]
周侃 [1 ,2 ]
孙威 [1 ,2 ]
陈东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2] 不详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人文—经济地理学; 生态文明;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创新;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9.9 [中国经济地理];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701 ; 070104 ;
摘要
人文—经济地理学对自然圈层和人文圈层的相互作用、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在地球表层分布及演变规律的前瞻性研究成果,在支撑国家科学决策、促进国土有序开发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为人文—经济地理学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地理学重视机理和过程研究而可能导致学科微观分化和人文化倾向的偏差,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对综合学科支撑体系建设的要求,阐释了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的综合价值,并对因素与机制、界面及过程、功能与结构、尺度及转换等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基本范畴进行了再认识。本文还重点讨论了基于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和生产—分配—消费立体系统的空间均衡模型,阐述了面向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探讨了地域功能成因理论与识别技术,以及将面状的功能地域纳入空间结构理论框架的学术创新要点。最后,结合近年来人文—经济地理学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与区域发展基础理论与方法方面的主要进展,针对学科相互替代所带来的挑战,提出坚持思想性和学术性并举、计算机方法与实验方法兼备、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并重、交叉研究创新与经典路径依赖相融的学科发展路径。
引用
收藏
页码:147 / 160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9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