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的合作治理:赋能的技术与能动的政府

被引:10
作者
刘力锐
机构
[1]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关键词
网络社会; 合作治理; 跨界公共问题; 治理现代化;
D O I
10.16072/j.cnki.1243d.2015.02.007
中图分类号
D630 [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1 ;
摘要
公共事务合作治理的合理性和理想绩效不言而喻,它是中国治理现代化可能的方向之一。但在强国家弱社会的中国现实中,合作治理与其说是个中国适用性问题,不如说是个在中国如何实现的问题。互联网具有渐进渗透效应、双向赋权效应、平台聚合效应,这些都是实现合作治理的强大动力和有效形式。通过内嵌式的绩效管理、可视性的责任强化和弹性化的组织整合,互联网可以推动不同层次和形态的网络化合作治理的实现和多样化发展。但互联网在实现合作治理中的形塑作用是有限度的,技术与权力、社会与国家的相互平衡才是实现合作自治的有效保障,爱是达至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所在。
引用
收藏
页码:50 / 5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合作治理的中国适用性及限度 [J].
王辉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28 (06) :11-20
[2]   全球治理引论 [J].
俞可平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2, (01) :20-32
[3]  
重要的公共管理者[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英) 鲍利特 (Pollitt, 2011
[4]  
信息与美国民主[M]. 科学出版社 , (美) 宾伯 (Bimber, 2010
[5]  
网络化治理[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美) 戈德史密斯, 2008
[6]  
网络社会[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美) 卡斯特 (Castells, 2008
[7]  
破碎的民主[M]. 三联书店 , (法)皮埃尔·卡蓝默(PierreCalame)著, 2005
[8]  
构建虚拟政府[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美)简·芳汀(JaneE.Fountain)著, 2004
[9]  
公共组织理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美)罗伯特·B.登哈特(RobertB.Denhardt)著, 2003
[10]  
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美)B.盖伊·彼得斯(B.GuyPeters)著,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