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流共同作用下废黄河河口水下三角洲地形演变预测模式

被引:22
作者
虞志英
张国安
金镠
包四林
樊社军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
[2] Old Dominion University 上海
[3] 上海
[4] USA
关键词
废黄河水下三角洲; 演变预测; 模式; 波浪; 潮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1 [海洋水文学];
学科分类号
0707 ;
摘要
通过对废黄河河口水下三角洲海域水文、泥沙、沉积和地形的调查分析 ,对组成水下三角洲 - 1 0— - 1 5m以深的平坦海床、- 5— - 1 0m间的水下斜坡、- 5m以浅的近岸浅滩三个地貌单元的水动力特征以及在波流和潮流作用下底部泥沙冲刷率的横向分布进行计算分析 ,并建立了水下三角洲地形横向剖面地形的演变预测模式。结果表明 ,在三角洲不同地貌单元内 ,由于所处不同的水动力条件和底部泥沙特性 ,出现了不同的侵蚀状态 ,其中在 - 1 0—- 1 5m以深的平坦海床 ,除了 3m以上的大浪外 ,水动力作用以强劲的潮流冲刷为主 ,目前已接近冲刷相对平衡的状态 ;在 - 5— - 1 0m间的水下斜坡 ,受波浪和潮流的共同作用 ,冲刷强度大 ,地形剖面呈继续平行后退状态 ;- 5m以浅的近岸浅滩 ,潮流作用相对较弱 ,以波浪对滩面的刷低为主 ,水深线不断向岸方向移动、滩宽变窄 ;0m以上的潮间带滩地 ,则波浪和潮流作用均较弱 ,近岸高滩接近相对稳定状态 ,有利于海岸线的工程防护。
引用
收藏
页码:583 / 59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黄河三角洲潮滩潮沟体系的分维特征 [J].
孙效功 ;
赵海虹 ;
崔承琦 .
海洋与湖沼, 2001, (01) :74-80
[2]   黄河夺淮期间淮河入海河口动力、地貌与演变机制 [J].
王庆 ;
李道季 ;
孟庆海 ;
陈吉余 .
海洋与湖沼, 1999, (06) :751-757
[3]   苏北古黄河三角洲的演变 [J].
万延森 .
海洋与湖沼, 1989, (01) :66-74
[4]   江苏北部旧黄河水下三角洲的形成及其侵蚀改造 [J].
虞志英 ;
陈德昌 ;
金鏐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86, (02) :197-206
[5]   苏北黄河三角洲及滨海平原的成陆过程 [J].
张忍顺 .
地理学报, 1984, (02) :173-184
[6]   古黄河三角洲的发育和侵蚀 [J].
袁迎如 ;
陈庆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83, (21) :1322-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