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前置:新闻透明性的兴起、争议及其“适度”标准

被引:27
作者
张超
机构
[1] 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关键词
透明性; 客观性; 公共利益; 适度透明; 算法透明;
D O I
10.13495/j.cnki.cjjc.2020.08.005
中图分类号
G210.7 [新闻工作自动化、网络化];
学科分类号
050301 ;
摘要
新闻伦理在技术的驱动下正经历新的转向,其特征是透明性正成为新的新闻伦理标准。新闻透明性的提出旨在重建新闻业与公众的信任关系,让新闻生产的流程与操作从"后台"走向"前台"。美国新闻业信任危机、新闻客观性式微、新闻业与受众的关系改变让透明性在新闻伦理中的话语地位凸显。新闻透明性也存在争议,"透明性是否能提升新闻可信度""透明性是否可以成为新的‘客观性’"是争论的焦点。争议犹存,但不影响透明性实践价值。在实践中,"是否应该透明"不是问题,"多大程度上透明"则是一个问题。本文提出适度透明的概念,分析了"适度"透明的四个标准:可信度标准、偏见标准、公共利益和最小伤害标准、用户体验标准。作为一种正在兴起的新闻伦理原则,透明性的实践价值与效果有待进一步评估。
引用
收藏
页码:88 / 109
页数:22
相关论文
共 42 条
[1]   新闻透明性:技术变革下的媒体伦理新准则 [J].
牛静 .
新闻与写作, 2019, (04) :22-28
[2]   试析数据新闻生产中的个人数据滥用与规避 [J].
张超 .
编辑之友, 2018, (08) :66-70
[3]   破解黑箱:智媒时代的算法权力规制与透明实现机制 [J].
张淑玲 .
中国出版, 2018, (07) :49-53
[4]   作为中介的算法:新闻生产中的算法偏见与应对 [J].
张超 .
中国出版, 2018, (01) :29-33
[5]   “后真相”本质上是后共识 [J].
汪行福 .
探索与争鸣, 2017, (04) :14-16
[6]   客观事实已经无效了吗?——“后真相”语境下事实查验的发展、效果与未来 [J].
周睿鸣 ;
刘于思 .
新闻记者, 2017, (01) :36-44
[7]  
批判修辞:一种新闻透明理论[J]. 保罗·范登侯汶,杨颖,郭镇之.全球传媒学刊. 2016(04)
[8]   “商业主义”统合与“专业主义”离场:数字化背景下中国新闻业转型的话语形构及其构成作用 [J].
李艳红 ;
陈鹏 .
国际新闻界, 2016, 38 (09) :135-153
[9]   机器人新闻:原理、风险和影响 [J].
邓建国 .
新闻记者, 2016, (09) :10-17
[10]   从“客观性”到“透明性”:新闻专业权威演进的历史与逻辑 [J].
夏倩芳 ;
王艳 .
南京社会科学, 2016, (07) :9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