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1 条
2000—2015年东北地区县域人口与经济耦合协调演变及空间差异——以辽宁省为例
被引:46
|作者:
韩增林
[1
,2
]
赵启行
[2
]
赵东霞
[1
,3
]
管敦颐
[2
]
机构:
[1] 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2] 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3] 辽宁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来源:
关键词:
时空差异;
格局演变;
耦合协调;
新东北现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C924.2 [中国人口];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摘要:
国家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格外重视,尤其在"新东北现象"出现后,东北地区的未来发展趋势再次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选取东北三省人口与经济发展变化特征显著的辽宁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人口与经济系统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模型,探究2000—2015年辽宁省人口与经济耦合协调演变特征及空间差异。结果表明:东北振兴以来,辽宁省人口与经济耦合关系逐渐加深,呈现高水平耦合发展趋势,但协调关系存在明显的变动,中度失调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基本协调的区域有所下降,且耦合不协调地区以省内陆边界地带为主;耦合度增强、协调度降低的县市具有共同的特征,人口与经济变化不同步,人口综合指数一直下降,而经济综合指数却有增有降,也是导致地区失调的主要原因;辽宁省人口与经济既耦合又协调的地区还存在一定的"圈层+轴线"的空间结构,其中圈层是指以沈阳、鞍山、大连的三圈层结构(由中心向周围递减),且离中心地区越远,其耦合协调水平越低;轴线结构是处于哈大高铁线路上的沈大城市走廊,形成一条较明显的"梯度轴"。
引用
收藏
页码:3025 / 3037
页数:13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