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6 条
2006年12月14~15日上海大雾及大气污染过程分析
被引:2
作者:
王峰云
[1
,2
]
阎凤霞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 民航华东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气象中心
来源:
关键词:
雾;
能见度;
API指数;
分析;
D O I:
10.13989/j.cnki.0517-6611.2010.09.033
中图分类号:
P426.4 [雾];
X51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070602 ;
摘要:
2006年12月14~15日上海、南京、合肥等城市出现了较长时间的大雾和轻度污染过程。运用GTS地面和探空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从天气形势分析、水汽条件、动力因子、温度层结、空气质量等方面,对此次大雾过程的成雾条件及大气污染对持续大雾的贡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00hPa水汽通量散度(FD)、1000hPa垂直速度(ω)、500hPa和1000hPa散度差(ΔDIV)与能见度无显著相关,近地面相对湿度(RH)与能见度呈明显反相关,近地面温度递减率(γ)与能见度呈明显正相关,可以把可RH≥85%、γ<0.2℃/100m作为大雾形成的必要条件。另外航空能见度最低值与日平均API指数呈强烈的反相关,可以把"日平均API指数上升达到150"作为上海虹桥机场出现大雾的一个重要的判断条件。
引用
收藏
页码:4689 / 4692+4719
+4719
页数:5
相关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