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化身、数字孪生与具身性在场:身体-技术关系模式下的传播新视野

被引:115
作者
谭雪芳
机构
[1]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传播系
关键词
身体-技术; 具身性在场; 图形化身; VR共生; 数字孪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身体在场"的面对面交流被当成传播的理想典型,然而,媒介技术演进史却是一部将"我们的面孔、行动、声音、思想和互动全部迁移到媒介之中"最终使身体缺席传播的历史,即使是当前移动互联网中的微博、微信、短视频及各种信息交流,也仍然是身体缺席的传播,但其本身的便携性、移动性以及技术底层所遵循的"具身AI"的设计原则,决定了身体在新传播中的重要性,新兴的VR、人工智能和可穿戴设备等技术正从不同的维度重塑人的身体,通过对人类与世界的相处经验进行模拟,进行着一场重获"身体在场"的"奥德赛"之旅。本文试图沿着存在论中"在场"的身体之维与时空之维,阐释新传播技术中的新型身体在场——"具身性在场"的内在逻辑,并在技术哲学和现象学的理论视阈下,经验性地分析数字化身、VR共生和数字孪生等三种"身体-技术"关系模式下的不同在场体验,以"具身性在场"作整合视角,寻求"传播与人类存在的根本性关联",拓展传播研究的想象空间。
引用
收藏
页码:64 / 70+79 +7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45 条
[1]  
肉身哲学.[M].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2017,
[2]  
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M].N.凯瑟琳·海勒.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3]  
心智社会.[M].马文·明斯基.机械工业出版社.2023, 978-7-111-55103-4
[4]  
技术伦理学手册.[M].阿明·格伦瓦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5]  
对空言说.[M].约翰·杜翰姆·彼得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
[6]  
人类历程回放.[M].保罗·莱文森.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7]  
翱翔的信天翁.[M].杨庆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8]  
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M].斯考伯;伊斯雷尔.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9]  
技术与生活世界.[M].(美) 伊德 (Ihde;D.) ;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0]  
媒介融合.[M].(丹) 延森 (Jensen;K.B.) ; 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