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共犯教唆视野下的教唆行为与教唆罪的构建

被引:4
作者
陈伟
机构
[1] 西南政法大学
关键词
教唆犯的性质; 共犯教唆; 非共犯教唆; 教唆罪;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当前有关教唆犯性质的通说难以解决实行过限、说明犯罪构成要件、教唆多人、再教唆、无身份者教唆有身份者犯罪和教唆行为有益于教唆者或者被教唆者情形等问题。因此,应转换现今的研究思路,以共犯关系存在与否为标准,可以把教唆犯划分为共犯教唆与非共犯教唆,非共犯教唆应该从常态的共犯教唆中独立出来单独成罪。在非共犯教唆罪的罪名上,不应该是单一的"教唆罪",而应该根据具体教唆行为配置具体的教唆罪名;在具体教唆罪的处罚上,应该尽量从轻并符合罪刑均衡的基本原则。
引用
收藏
页码:14 / 1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 [J].
陈兴良 .
法学杂志, 2006, (01) :17-25
[2]   论教唆罪的设立 [J].
卢勤忠 .
现代法学, 1996, (06) :91-93
[3]  
本体刑法学.[M].陈兴良著;.商务印书馆.2001,
[4]  
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英]边沁(Jeremy Bentham) 著;时殷弘 译.商务印书馆.2000,
[5]  
罪名研究.[M].周艳红著;.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
[6]  
外国刑法纲要.[M].张明楷[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7]  
刑法问题研究.[M].高铭暄著;.法律出版社.1994,
[8]  
论教唆犯.[M].吴振兴 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