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空间分配及其对中国区域功能的影响

被引:43
作者
祁悦 [1 ,2 ]
谢高地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碳排放空间; 公平原则; 分配标准; 区域功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摘要
碳排放空间的分配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减排责任,不同的分配方案对中国的区域功能的实现将产生显著的影响。本文对目前碳排放空间分配的原则、标准以及模型方法等进行了综述;以我国发展为出发点,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碳排放空间分配方案的优劣势,并且对不同分配方案下中国在获取可获得的碳排放空间进行了比较;中国的历史碳排放量相对较小,并且拥有众多的人口数量,因此基于历史公平和人均原则的分配方案最为有利;在未来要缓解来自国内外的巨大的减排压力,在获取碳排放空间方面,中国不仅需要在国际谈判中坚持按人均分配以及历史公平原则,还要进行更多的科学研究,进而提出"中国方案"。
引用
收藏
页码:590 / 59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应对国际CO2减排压力的途径及我国减排潜力分析 [J].
刘燕华 ;
葛全胜 ;
何凡能 ;
程邦波 .
地理学报, 2008, (07) :675-682
[2]   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指标及其定量分析 [J].
张志强 ;
曲建升 ;
曾静静 .
地理学报, 2008, (07) :693-702
[3]   应对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减排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J].
张志强 ;
曾静静 ;
曲建升 .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8, (01) :5-10+18
[4]   中国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 [J].
张海滨 .
国际政治研究, 2007, (01) :21-36
[5]   气候变化与碳排放权分配 [J].
高广生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6) :301-305
[6]   我国减缓碳排放的近期形势与远期趋势分析 [J].
何建坤 ;
刘滨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06) :153-157
[7]   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国家利益与中国的方略 [J].
邵锋 .
国际问题研究, 2005, (04) :45-48+44
[8]   全球未来碳排放权“两个趋同”的分配方法 [J].
陈文颖 ;
吴宗鑫 ;
何建坤 .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6) :850-853+857
[9]   有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公平性分析 [J].
何建坤 ;
刘滨 ;
陈文颖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 (06) :14-17
[10]   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J].
庄贵阳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4, (04) :50-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