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私密信息?——基于《民法典》隐私权与个人信息保护交叉部分的探讨

被引:47
作者
张璐
机构
[1] 清华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隐私权; 个人信息; 私密信息; 可识别性; 民法典;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民法典》第一次对隐私的概念作出界定,同时定义了个人信息的含义,并明确"私密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但是没有对私密信息与一般个人信息的界分做进一步说明。私密信息属于个人信息的范畴,首先须满足可以识别至特定自然人的"识别性"。将私密信息与一般个人信息相区分的关键是对"隐私利益"的判断,根据隐私权的发展历史和权利性质,"隐私利益"可以拆分为"隐"和"私"两种属性。前者强调不为他人所知的秘密性,既包括不愿为他人所知的主观期待,也需要具有未公开的客观事实;后者则突出与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无关的私人性。遵循识别性、秘密性、私人性的思路可以界定私密信息,并给予其隐私权的高位阶保护。
引用
收藏
页码:86 / 100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3]   个人信息保护:从个人控制到社会控制 [J].
高富平 .
法学研究, 2018, 40 (03) :84-101
[4]   识别与再识别:个人信息的概念界定与立法选择 [J].
齐爱民 ;
张哲 .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24 (02) :119-131
[7]   比例原则在民法上的适用及展开 [J].
郑晓剑 .
中国法学, 2016, (02) :143-165
[8]   论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从要素解释的路径 [J].
胡鸿高 .
中国法学, 2008, (04) :56-67
[9]   在权利与法益之间——对侵权行为客体的解读 [J].
曹险峰 .
当代法学, 2005, (05) :87-92
[10]   论中国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构建 [J].
李新天 ;
郑鸣 .
中国法学, 2005, (05) :9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