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8 条
中国黄土高原土壤湿度的气候响应
被引:16
|作者:

陈少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董安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来源:
关键词:
中国黄土高原;
土壤湿度;
气候响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2.7 [土壤水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中国黄土高原59个气象站1961—2002年月降水量和29个农业气象观测站从建站到2002年逐年4—10月旬土壤重量含水率资料,分析了黄土高原土壤湿度的地域和时间分布特征以及土壤湿度对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黄土高原4—10月土壤湿度与降水量的地理分布有较好的一致性,两者都从东南向西北减少。受六盘山和太行山阻挡东南季风影响,在陇中和晋中黄土高原出现一条南北向的干舌;黄土高原半干旱气候区降水和土壤湿度等值线梯度大,气候变化敏感。②采用年降水量和变差系数把中国黄土高原土壤湿度划分为5个气候区域:草原化荒漠带土壤严重失墒区,荒漠草原带土壤失墒区;草原带土壤失墒区;森林草原带土壤湿度周期亏缺区;森林带土壤湿度周期亏缺区。前3个气候区位于黄土高原中北部,经雨季之后,土壤水分不能得到有效恢复,土壤经常处于重旱或轻旱状态。后2个气候区位于黄土高原南部,经雨季之后,土壤水分能得到有效恢复,土壤有季节性缺水现象。③影响土壤湿度的主要因素是降水,但气温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近20 a来,中国黄土高原降水减少,气温升高,土壤湿度有下降的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66 / 7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 [1] 黄土高原西部荒漠草原植被恢复的土壤水分管理研究[J]. 中国沙漠, 2006, (04) : 574 - 579张玉宝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谢忠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王亚军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李凤琴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2]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我国荒漠化的可能影响[J]. 中国沙漠, 2006, (03) : 329 - 335苏志珠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中国防治荒漠化研究与发展中心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中国防治荒漠化研究与发展中心卢琦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中国防治荒漠化研究与发展中心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中国防治荒漠化研究与发展中心吴波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中国防治荒漠化研究与发展中心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中国防治荒漠化研究与发展中心靳鹤龄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中国防治荒漠化研究与发展中心董光荣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中国防治荒漠化研究与发展中心
- [3] 沙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Ⅰ.指标体系[J]. 中国沙漠, 2006, (03) : 432 - 439李振山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北京大学环境工程系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环境工程系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王涛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工程研究所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环境工程系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4] 干旱、半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沙漠, 2006, (03) : 454 - 460鲍艳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吕世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5] 中国黄土高原气候系统主要特征[J]. 灾害学, 2004, (S1) : 41 - 47王毅荣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尹宪志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袁志鹏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 [6]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散失机理的数值模拟[J]. 干旱气象, 2004, (03) : 1 - 10刘树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暴雨和旱涝灾害教育部重点试验室蔺洪涛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暴雨和旱涝灾害教育部重点试验室胡非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暴雨和旱涝灾害教育部重点试验室梁福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暴雨和旱涝灾害教育部重点试验室王建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暴雨和旱涝灾害教育部重点试验室刘和平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暴雨和旱涝灾害教育部重点试验室
- [7] 甘肃黄土高原春旱的气候特征及预测方法[J]. 中国沙漠, 2004, (02) : 99 - 105郭江勇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李耀辉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王文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叶燕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 [8] 西北地区东部春季土壤湿度变化的初步研究[J]. 气象科技, 2003, (04) : 226 - 230柏晶瑜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施小英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于淑秋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9] 白银市干旱气候特征[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2, (04) : 93 - 97陈少勇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白银市气象局李逢春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白银市气象局曹治国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白银市气象局滕兴海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白银市气象局
- [10] 中国农牧交错带的气候特征与演变[J]. 中国沙漠, 2002, (05) : 76 - 81李栋梁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吕兰芝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