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藻混养模式的构建及其效益分析

被引:12
作者
王春忠 [1 ]
苏永全 [2 ]
机构
[1] 福建省莆田市水产科学研究所
[2] 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hannai); 黑鲍(H.cracherodii); 海带(Laminaria japonica); 混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968.31 [各种贝的养殖]; S968.4 [藻类养殖];
学科分类号
090801 ;
摘要
在福建省莆田市平海湾海区,利用现有海藻(海带)养殖设施,进行海藻与皱纹盘鲍和黑鲍混养。经150 d试验,皱纹盘鲍和黑鲍生长率分别为221.02%和187.70%,成活率都为94.00%,与室内单养、海区筏式单养无显著差异(P<0.05)。而3种模式鲍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1.84,1∶2.92,1∶1.41,即每万粒鲍鱼养殖可节约成本近万元。同时,鲍和海藻处在海洋生态系统的不同生态位,互利共生,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物质良性循环。
引用
收藏
页码:27 / 30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大型藻类在综合海水养殖系统中的生物修复作用 [J].
毛玉泽 ;
杨红生 ;
王如才 .
中国水产科学, 2005, (02) :225-231
[2]   贝藻混养生态系互利机制中的作用因子 [J].
韦玮 ;
方建光 ;
董双林 .
中国水产科学, 2005, (02) :220-224
[3]   中国浅海贝藻养殖对海洋碳循环的贡献 [J].
张继红 ;
方建光 ;
唐启升 .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03) :359-365
[4]   海水养殖自身污染及污染负荷估算 [J].
陈祖峰 ;
郑爱榕 .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S1) :258-262
[5]   大连海区潮间带海藻附生细菌的抗微生物活性 [J].
马悦欣 ;
王岩 ;
刘璐 ;
刘欣 ;
张泽宇 .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3, (04) :252-257
[6]   大型海藻对富营养化海水养殖区生物修复的研究与展望 [J].
杨宇峰 ;
费修绠 .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1) :53-57
[7]   贝藻混养互利机制的初步研究 [J].
韦玮 ;
方建光 ;
董双林 ;
刘瑜 .
海洋水产研究, 2002, (03) :20-25
[8]   皱纹盘鲍海区筏式吊养 [J].
欧俊新 .
水产科技情报, 2001, (05) :223-225
[9]   贝藻混养技术在我国海水养殖中的应用与研究附视频 [J].
王德利 .
黄渤海海洋, 2001, (01) :78-81
[10]   烟台浅海区不同养殖系统养殖效果的比较 [J].
杨红生 ;
王健 ;
周毅 ;
张涛 ;
王萍 ;
何义朝 ;
张福绥 .
水产学报, 2000, (02) :14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