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本土化:反思、批判与限度

被引:9
作者
姚传明
机构
[1]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关键词
社会科学研究; 本土化研究; 普适性; 人文主义; 科学主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301 [科学学];
学科分类号
1201 ; 1204 ;
摘要
源于西方的社会科学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本土的实际状况,并不构成本土化研究的充分条件,因为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并不必然是对理论本身的证伪,而在文化意义的理解上寻求本土化研究的论据,其否定的就不仅仅是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普适性,更是完全否定了社会科学知识本身的客观性。本土化倡导者正是因为混淆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取向,挑取人文主义的论据与科学主义的结果,才使得本土化研究看似论证有力、前景广阔,但在同一研究层面上,支持本土化的理由,更多的只是反应了社会科学理论自身的不完善,尤其是对本土社会科学"不加批判地运用"、"粗暴地套用"以及投机、功利式研究的不满,它与本土化本身必要与否基本没有太大关联。
引用
收藏
页码:4 / 15+124 +124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科学哲学导论.[M].(美) 卡尔纳普;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社会理论的本土化建构.[M].叶启政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赵鼎新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  
社会科学知识新论.[M].石之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王铭铭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  
科学的结构.[M].(美)欧内斯特·内格尔(ErnestNagel)著;徐向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7]  
社会科学的观念及其与哲学的关系.[M].(英)彼得·温奇著;张庆熊;张缨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8]  
人文科学的逻辑.[M].(德)恩斯特·卡西尔(ErnstCassirer)著;关子尹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9]  
科学革命的结构.[M].(美)托马斯·库恩(ThomasS.Kuhn)著;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0]  
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学本土化.[M].郑杭生;王万俊著;.党建读物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