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乡村发展与农村经济聚集耦合分析

被引:31
|
作者
肖黎姗 [1 ,2 ]
余兆武 [1 ,2 ]
叶红 [1 ,2 ]
张国钦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
[2] 厦门市城市代谢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乡村性; 区位商; 城镇化; 村镇; 福建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7 [地方农业经济]; F299.21 [城镇形成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20202 ; 083304 ;
摘要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对农村产生深远的影响。本研究关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沿海农村发展和趋势,以福建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的乡村性从2000年到2010年略有降低,并呈现从东南到西北增加的空间格局。本研究同时构建了区位商及其变化趋势的综合指标辨析农村经济聚集区及其动态发展特征。农村经济呈现明显的区位特征和聚集特征,非农产业聚集区出现在乡村性较弱但经济最为发达的东南地区。福建省西部和北部农村出现了非农产业新兴区和农业聚集区,区域内农业优势变化的驱动力较强。非农产业成熟区和新兴区是福建省的主体区域。传统农业区的空间比例最小,且呈现稳态的发展轨迹,转变的驱动力较小。乡村性与区位商总体上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但是不同农村经济聚集区的乡村性和区位商的耦合程度具有多样性。农村的非农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新的农村类型。本文最后讨论了福建省县域尺度的农村发展和趋势,并对村镇这种新的农村形态的形成与聚集区域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明确了不同形态的农村的发展区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两大国家战略的实现提供科学的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615 / 62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 [1] 近30年中国水稻种植区域与产量时空变化分析
    刘珍环
    李正国
    唐鹏钦
    李志鹏
    吴文斌
    杨鹏
    游良
    唐华俊
    [J]. 地理学报, 2013, 68 (05) : 680 - 693
  • [2] 农业地域类型的识别及其演进特征——以106国道沿线典型样带区为例
    鲁莎莎
    关兴良
    刘彦随
    贺超
    [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 (04) : 637 - 648
  • [3] 农村内生式发展机理与实证分析——以北京市顺义区北郎中村为例
    郭艳军
    刘彦随
    李裕瑞
    [J]. 经济地理, 2012, 32 (09) : 114 - 119+125
  • [4] 乡村旅游的本质回归:乡村性的认知与保护[J]. 尤海涛,马波,陈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09)
  • [5] 二战以来联邦德国乡村地区的发展与演变
    孟广文
    Hans Gebhardt
    [J]. 地理学报, 2011, 66 (12) : 1644 - 1656
  • [6]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
    龙花楼
    刘彦随
    邹健
    [J]. 地理学报, 2009, 64 (04) : 426 - 434
  • [7] 中国新经济产业区域专业化水平分析
    王铮
    李刚强
    谢书玲
    杨念
    闫丹
    [J]. 地理学报, 2007, (08) : 831 - 839
  • [8]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刘彦随
    [J]. 地理学报, 2007, (06) : 563 - 570
  • [9] 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测评模型——以江西婺源为例
    冯淑华
    沙润
    [J]. 地理研究, 2007, (03) : 616 - 624
  • [10] 产业地理集中、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测量与辨识
    贺灿飞
    潘峰华
    [J].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02) : 1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