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大学课程观探析——历史的视角

被引:8
作者
朱晓刚
机构
[1] 江西财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关键词
传统大学课程观; 历史视角; 社本主义; 专门人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642.3 [课程];
学科分类号
040102 ;
摘要
我国传统大学课程观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基于"民族国家统整运动"和"发展工业社会运动"两股力量之下的社会本位的专业课程观。其理论基础具体表现为社会本位的实用主义哲学、行为主义或认知心理学、结构功能社会学,突出地表现为社会本位。这种观念下的课程,只能是一种不见"人"的课程。走向生命主体,将是大学课程观的必然走向。
引用
收藏
页码:9 / 11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课程与教学哲学.[M].张楚廷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课程新论.[M].廖哲勋;田慧生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  
课程与教师.[M].(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  
中国大学十讲.[M].陈平原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5]  
竞争与转化.[M].朱九思[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6]  
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M].曲士培著;.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
[7]  
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张人杰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8]  
中国教会大学史.[M].(美)卢 茨著;曾钜生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
[9]  
蔡元培全集.[M].蔡元培著;高平叔编;.中华书局.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