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的刑法治理:从宪法的视角

被引:39
作者
姜涛 [1 ,2 ]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2] 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高校区域法治协调创新中心
关键词
网络谣言; 主观真实; 危险理论; 比例原则; 预防模式; 自由模式;
D O I
10.14111/j.cnki.zgfx.2021.03.011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网络谣言之刑法治理的难题是,如何区分言论自由与言论犯罪的合理界限。从言论自由的权利属性出发,应确立"网络言论不被轻易犯罪化"的宪法法理。未经证实未必虚假,谣言本质并非完全事实层面之客观实证的产物,而是包含着规范判断。因此,提倡与发展客观真实与主观真实二元论,强调主观真实对网络谣言的反向排除,有利于从事实层面合理划分网络谣言与言论自由的界限;而从刑法教义学上建构"实际恶意与网络谣言的主观不法性判断""危险理论与网络谣言的客观不法性判断""比例原则与网络谣言的需罚性判断"等基本教义,则有利于从规范层面明确刑法干预网络谣言的限度。
引用
收藏
页码:208 / 228
页数:21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论实质的法益概念——对法益概念的立法批判机能的肯定 [J].
张明楷 .
法学家, 2021, (01) :80-96+193
[3]   法益保护与比例原则 [J].
张明楷 .
中国社会科学, 2017, (07) :88-108+205
[4]   网络时代言论自由的刑法边界 [J].
刘艳红 .
中国社会科学, 2016, (10) :134-152+204
[5]   言论自由、政治结构与民主协商程序的多元构造 [J].
秦小建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6, 22 (05) :84-98
[6]   我国宪法言论自由条款类似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吗? [J].
马得华 .
比较法研究, 2016, (04) :131-145
[7]   言论自由与刑事犯罪 [J].
张明楷 .
清华法学, 2016, 10 (01) :56-74
[8]   网络诽谤的争议问题探究 [J].
张明楷 .
中国法学, 2015, (03) :60-79
[9]   寻衅滋事罪的法教义学形象:以起哄闹事为中心展开 [J].
陈兴良 .
中国法学, 2015, (03) :265-283
[10]   告别“街头发言者” 美国网络言论自由二十年 [J].
左亦鲁 .
中外法学, 2015, 27 (02) :417-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