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村落社会助行为的二重构造——对助行为异化的一个解释框架

被引:9
作者
冯川
机构
[1] 日本东京大学
关键词
助行为; 经济性意义; 社会性意义; 人情异化; 市场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422.6 [农民工作];
学科分类号
0302 ;
摘要
助行为是连结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日常性契机,原本发端于经济层面的需求。经济层面的需求为社会性意义的形成创造了契机,同时发挥着确认和加深共同体内部成员间关系的作用。助行为经济性意义的缺损,将阻碍助行为的开展。然而助行为的经济功能所附带产生的社会性意义,又会反过来规定和支配助行为的发生。当助行为在经济性意义上有所缺损,但社会性意义依然不减时,助行为的发生就开始受到社会性意义的支配。此时,助行为的异化就出现了。对助行为异化的应对之策,表现为两个方向:对缺损的助行为的经济性意义进行补偿;消解助行为的社会性意义。"人情异化"是助行为异化的一种表现,而"雇佣的市场交换行为"是村民的应对策略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41 / 61
页数:21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论熟人社会的人情 [J].
贺雪峰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04) :20-27
[3]   农民合作行为变化与社会变迁的微观机制——以华北平原S村为例 [J].
李义波 ;
弓路沙 .
中国农村观察, 2011, (01) :39-48
[4]   行动单位与农民行动逻辑的特征 [J].
贺雪峰 .
中州学刊, 2006, (05) :129-133
[5]   民间的社会保障——对山东农村互助合作规范的经济分析 [J].
桑本谦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02) :9-13
[6]   礼物、生命仪礼和人情圈——以徐家村为例 [J].
黄玉琴 .
社会学研究, 2002, (04) :88-101
[7]   近代中国农村的丧葬互助组织 [J].
徐畅 .
民俗研究, 1999, (02) :56-57
[8]  
熟人社会是如何可能的[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宋丽娜,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