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45 条
“债务陷阱”与“债务危机”的发展逻辑——兼及“一带一路”参与国经济体系的开放性
被引:3
|作者:
张帅
[1
]
储斌
[2
]
机构:
[1]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
来源: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债务陷阱;
债务危机;
全球价值链;
泰国;
阿根廷;
开放性;
D O I:
10.19561/j.cnki.sas.2020.04.087
中图分类号:
F812.5 [国家公债、债券、外债];
F125 [对外经济关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近年来,部分国际舆论将"一带一路"视作中国的"债务陷阱",认为中国在推行"一带一路"过程中,有意使参与国承担超过偿付能力的沉重债务,借此谋求自身战略利益。某些"一带一路"参与国确实以债务负担加重为由作出政策调整,甚至出现取消相关合作项目的情况。但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发展模式的考察,笔者认为,就发展中国家共性而言,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并非单纯的国家债务规模本身,而是国内与国际两个层面上经济体系的"开放性",在国家债务问题的发展方向上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作为一个开放的倡议,"一带一路"无论主观意图,抑或客观效果都有助于加强参与国经济体系的开放性。因此,"一带一路"的实施有助于抑制参与国债务积累的负面作用,将其等同于"债务陷阱"是不恰当的。
引用
收藏
页码:87 / 109+156
+156
页数:24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