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双峰模式和要素贡献分解——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被引:3
作者
董直庆
王林辉
机构
[1] 吉林大学商学院
基金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关键词
区域经济; 核密度函数; 双峰模式; 经济增长要素分解;
D O I
10.15939/j.jujsse.2009.03.017
中图分类号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0701 ; 070104 ;
摘要
利用核密度函数(Kernel Density Distribution)考察我国区域经济分化模式,并利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对我国经济增长进行要素贡献分解。结果发现,我国不仅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而且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呈现从尖峰形到宽峰形再到双峰形的变化模式。经济增长要素贡献分解结果显示,物质资本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而产权制度和贸易因素是区域经济不平衡和分化的根本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143 / 15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制度主导、要素贡献和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的分类检验 [J].
李富强 ;
董直庆 ;
王林辉 .
经济研究, 2008, (04) :53-65
[2]   分类要素贡献和中国经济增长根源的对比检验 [J].
董直庆 ;
王林辉 .
经济科学, 2007, (06) :17-29
[3]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分析 [J].
齐绍洲 ;
罗威 .
经济研究, 2007, (07) :74-81
[4]   中部塌陷、金融弱化与中部崛起的金融支持 [J].
杨胜刚 ;
朱红 .
经济研究, 2007, (05) :55-67+77
[5]   全球不平衡条件下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 [J].
余永定 .
国际经济评论, 2007, (01) :5-11
[6]   潮涌现象与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理论的重新构建 [J].
林毅夫 .
经济研究, 2007, (01) :126-131
[7]   人力资本回报率变化与收入差距:“马太效应”及其政策含义 [J].
张车伟 .
经济研究, 2006, (12) :59-70
[8]   地区间生产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1978—2003) [J].
王志刚 ;
龚六堂 ;
陈玉宇 .
中国社会科学, 2006, (02) :55-66+206
[9]   中国地区增长不平衡与所有制改革 [J].
陈玉宇 ;
黄国华 .
经济科学, 2006, (01) :5-19
[10]   中国区域经济趋同与差异的因素贡献分析 [J].
郭庆旺 ;
贾俊雪 .
财贸经济, 2006, (02) :11-17+8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