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化利益表达:理论假设与经验争论

被引:27
作者
黄冬娅 [1 ,2 ]
机构
[1] 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
[2]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关键词
利益表达; 多元主义; 利益集团; 国家自主性;
D O I
10.13471/j.cnki.jsysusse.2013.01.021
中图分类号
C914 [社会利益];
学科分类号
030301 ; 1204 ;
摘要
多元主义以美国的利益集团政治为经验模版,将组织化利益表达作为多元民主体制的核心要素,然而,在对非西方转型国家的经验研究中,研究者却对于组织化利益表达的现实影响产生了争论。一些研究者认为,组织化利益表达可以推动组织性社会力量的成长,从而有助于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进而,它还防止人们通过原子化和非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方式去寻求利益的实现,从而有助于保持国家的自主性和内聚力,维系政治的稳定;这种组织性的社会力量还有助于提供克服既得利益的改革动力,推动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的深化。另外一些研究者却认为,对于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的非西方国家而言,它们在政治发展和经济改革中面对着更多的挑战和困境。组织化利益表达之中潜藏了不平衡的利益代表所导致的特殊利益集团问题、转型社会政治制度化程度相对滞后和社会不平等的急剧扩大可能带来的政治不稳定问题;组织化的社会力量也并不总能够提供改革的动力,自主的国家更能够在经济发展中扮演关键的角色。这些争论告诉我们,国家建设与国家逐步开放组织化利益表达应该是同时推进的两个发展目标。在转型期中国,对于两者中任何一者的单方面强调,都不利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秩序的稳步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176 / 18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权利失衡与利益协调——城市贫困群体利益表达的困境 [J].
陈剩勇 ;
林龙 .
青年研究, 2005, (02) :23-31
[2]   社会利益集团政治化趋势与政府能力建设 [J].
汪永成 ;
黄卫平 ;
程浩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5, (01) :75-81
[3]   中国、组合主义及东亚模式 [J].
安戈 ;
陈佩华 ;
史禾 .
战略与管理, 2001, (01) :52-60
[4]   后全能体制与21世纪中国的政治发展 [J].
萧功秦 .
战略与管理, 2000, (06) :1-8
[5]   利益、权威和秩序——对村民对抗基层政府的群体性事件的分析 [J].
于建嵘 .
中国农村观察, 2000, (04) :70-76
[6]   西方社会学关于中国组织与制度变迁研究状况述评 [J].
周雪光 .
社会学研究, 1999, (04) :28-45
[7]   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的国家自主性问题 [J].
孙立平 .
战略与管理, 1996, (04) :64-74
[8]  
第二次转型[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胡鞍钢, 2003
[9]  
直接选举:制度与过程[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史卫民, 1999
[10]  
政策制定过程[M]. 华夏出版社 , (美)林布隆(Lindblom,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