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黄河流域经济兴衰的原因初探——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

被引:22
|
作者
杨开忠 [1 ]
苏悦 [2 ]
顾芸 [2 ]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2] 不详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 偏离—份额分析法; 空间拓展模型; 高质量发展; 生态保护;
D O I
10.15957/j.cnki.jjdl.2021.01.002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摘要
新世纪以来,黄河流域经济历经兴衰起落。文章以黄河流域92个市(州、盟)为研究单元,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及其空间拓展模型,分别从全流域、上中下游和城市层面初步探究2001—2017年黄河流域经济兴衰的原因。结果表明:2001—2017年,黄河流域GDP增长率总体呈倒U型,其中2001—2008年呈上升趋势,这主要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禀赋资源与传统产业的快速发展;受金融危机后出台的经济政策影响,2009—2012年流域增长波动较大;2013年起则呈现不断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第二产业结构性优势减弱、产业竞争力不足、第三产业竞争力下降所致。从上中下游来看,中游第二产业竞争力不足、下游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偏重,对区域的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下游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是驱动流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从城市层面来看,50%左右的市(州、盟)第一产业发展相对稳定,接近62%的市(州、盟)第二产业呈现出衰退态势,约66%的市(州、盟)第三产业处于蓬勃发展状态。文章提出面向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应继续推进黄河流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遵循上中下游及沿河两岸生态环境规律,整合生态系统、城市与产业转型发展,制定精准化黄河流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
引用
收藏
页码:10 / 2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8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