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共同犯罪中的意思联络

被引:32
作者
吕翰岳
机构
[1] 清华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共同犯罪; 意思联络; 片面共犯; 他人预备;
D O I
10.13415/j.cnki.fxpl.2017.02.014
中图分类号
D924.1 [总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在互联网共同犯罪中存在意思联络难以认定的情况。就域外否定意思联络的片面共同犯罪理论而言,是否以及多大程度上承认片面共同犯罪与区分式参加体系和统一正犯人体系的立法及理论选择有关。我国采取的是"整体认定犯罪、个别分配责任"的独立模式,意思联络是不可放弃的立法立场,对于秘密支持可以处以他人预备的刑罚。互联网时代的意思联络具有特殊性,可以利用"针对共同性的未必故意"和"通过符号语言的意思联络"实现意思联络的缓和,并通过入罪门槛的个别考察限制处罚范围。
引用
收藏
页码:145 / 158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33 条
[1]   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刑法责任比较研究 [J].
王华伟 .
环球法律评论, 2016, 38 (04) :41-56
[2]   P2P下载的刑法考量与应对 [J].
陈志刚 ;
李山河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4, (04) :48-54
[3]   共犯理论在计算机网络犯罪中的困境及其解决方案 [J].
米铁男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35 (10) :53-63+161
[4]   共同犯罪是违法形态 [J].
张明楷 .
人民检察, 2010, (13) :5-11
[5]   论表面的构成要件要素 [J].
张明楷 .
中国法学, 2009, (02) :92-103
[6]   试论网络共同犯罪 [J].
赵秉志 ;
张新平 .
政法论坛, 2002, (05) :53-59
[7]   预备犯比较研究 [J].
马克昌 .
中央检察官管理学院学报, 1993, (01) :4-10
[8]   我国刑法中不存在片面共犯 [J].
钱毅 .
中南政法学院学报, 1990, (04) :78-81
[9]   论我国刑法中的片面共犯 [J].
陈兴良 .
法学研究, 1985, (01) :49-51
[10]   评资产阶级关于共犯的学说 [J].
马克昌 .
法学评论, 1984, (04) :13-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