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平原主要作物生产的碳效率研究初报

被引:29
作者
史磊刚
范士超
孔凡磊
陈阜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农业部农作制度重点开放实验室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冬小麦; 夏玉米; 棉花; 碳效率; 低碳农业;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81 [农业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提高农作物生产的碳效率是实现低碳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探明农业生产中的碳效率,本文以河北吴桥县为例,基于农户生产调查数据,利用投入产出法,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和棉花3种主要作物生产的碳投入、碳产出和碳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冬小麦、夏玉米和棉花生产的碳投入总量分别为943.47±225.14、525.74±134.73和513.60±138.94kg CE hm-2,其中化肥和电能占总量的大部分,分别约占60%和25%。3种作物碳的产出总量分别为8430.70±774.45、7194.50±754.58和5486.00±547.69kg CE hm-2,其中秸秆约占总量的50%,经济产量约占34%,根约占17%。冬小麦、夏玉米和棉花碳的生产效率分别为7.95±2.55、15.90±4.34和7.60±2.92kg kg-1 CE,碳的经济效率分别为13.28±4.56、21.47±5.86和76.70±29.45 CHY kg-1 CE,碳的生态效率分别为9.59±3.07、14.57±3.98和11.69±4.49kg C kg-1 CE,作物间的碳效率差异显著,初步表明在华北平原,夏玉米生产的碳综合效率最高,棉花次之,冬小麦最低。
引用
收藏
页码:1485 / 149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中国煤电能源链的生命周期碳排放系数计量 [J].
夏德建 ;
任玉珑 ;
史乐峰 .
统计研究, 2010, 27 (08) :82-89
[2]   红壤丘陵双季稻稻田农田生态系统不同施肥下碳汇效应及收益评估 [J].
李洁静 ;
潘根兴 ;
李恋卿 ;
张旭辉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 28 (12) :2520-2525
[3]   农田土壤固碳措施的温室气体泄漏和净减排潜力 [J].
逯非 ;
王效科 ;
韩冰 ;
欧阳志云 ;
郑华 .
生态学报, 2009, 29 (09) :4993-5006
[4]   冬小麦-夏玉米“双晚”种植模式的产量形成及资源效率研究 [J].
付雪丽 ;
张惠 ;
贾继增 ;
杜立丰 ;
付金东 ;
赵明 .
作物学报, 2009, 35 (09) :1708-1714
[5]  
太湖地区长期施肥条件下水稻-油菜轮作生态系统净碳汇效应及收益评估[J]. 李洁静,潘根兴,张旭辉,费庆华,李志鹏,周萍,郑聚锋,邱多生.应用生态学报. 2009(07)
[6]   我国化肥施用现状及趋势 [J].
张智峰 ;
张卫峰 .
磷肥与复肥, 2008, 23 (06) :9-12
[7]   中国农田施用化学氮肥的固碳潜力及其有效性评价 [J].
逯非 ;
王效科 ;
韩冰 ;
欧阳志云 ;
段晓男 ;
郑华 .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10) :2239-2250
[8]   Terrestrial vegetation carbon sinks in China, 1981-2000 [J].
Fang JingYun ;
Guo ZhaoDi ;
Piao ShiLong ;
Chen AnPing .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7, 50 (09) :1341-1350
[9]   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方法及其比较 [J].
靳京 ;
吴绍洪 ;
戴尔阜 .
资源科学, 2005, (01) :146-152
[10]   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J].
韩鲁佳 ;
闫巧娟 ;
刘向阳 ;
胡金有 .
农业工程学报, 2002, (03) :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