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水铺装径流调控效益研究进展

被引:24
|
作者
李美玉 [1 ]
张守红 [1 ,2 ]
王玉杰 [1 ,2 ]
王云琦 [1 ,2 ]
机构
[1]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重庆缙云山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
[2] 北京市水土保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
透水铺装; 径流调控; 水量削减; 水质净化; 堵塞; 清理维护;
D O I
10.19672/j.cnki.1003-6504.2018.12.016
中图分类号
TU992 [排水工程(沟渠工程、下水道工程)]; X52 [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15 ;
摘要
透水铺装作为一种从源头控制雨水径流的低影响措施,具有降低地表径流量和洪峰流量、改善雨水径流水质、补给地下水等功能,因而,正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文章从透水铺装结构与分类、透水铺装径流调控机理、透水铺装水量削减与水质净化效益、透水铺装堵塞机理及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透水铺装径流调控研究进展,并从透水铺装流域/区域尺度径流调控效益、透水铺装维护方法、冬季透水铺装的径流调控效果、透水铺装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和透水铺装全生命周期效益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未来的研究趋势和重点,以期为透水铺装径流调控效益研究及透水铺装设计、建设和维护等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引用
收藏
页码:105 / 112+130 +13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59 条
  • [1] 具有导渗导排管的透水混凝土铺装对径流污染物控制实验
    王俊岭
    宋健
    张玉玉
    张雅君
    李俊奇
    [J]. 水处理技术, 2016, 42 (03) : 111 - 115
  • [2]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透水铺装系统的研究进展
    王俊岭
    王雪明
    张安
    张玉玉
    [J]. 环境工程, 2015, 33 (12) : 1 - 4+110
  • [3] 渗透铺装控制城市非点源污染的研究进展
    宋瑞宁
    宫永伟
    李俊奇
    李小静
    [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4, 37 (05) : 57 - 63
  • [4] 透水铺装雨水入渗收集与径流削减技术研究
    赵飞
    张书函
    陈建刚
    孔刚
    龚应安
    [J]. 给水排水, 2011, 47(S1) (S1) : 254 - 258
  • [5] 低影响发展的雨洪资源调控措施研究现状与展望
    孙艳伟
    魏晓妹
    POMEROY C A
    [J]. 水科学进展, 2011, 22 (02) : 287 - 293
  • [6] 高效渗透减排透水铺装对径流的控制研究[D]. 张玉玉.北京建筑大学 2015
  • [7] Clogging in permeable concrete: A review[J] . Alalea Kia,Hong S. Wong,Christopher R. Cheeseman.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 2017
  • [8] Pervious concrete as a sustainable pavement material – Research findings and future prospects: A state-of-the-art review[J] . Anush K. Chandrappa,Krishna Prapoorna Biligiri.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 2016
  • [9] Maintenance measures for preservation and recovery of permeable pavement surface infiltration rate – The effects of street sweeping, vacuum cleaning, high pressure washing, and milling[J] . Ryan J. Winston,Ahmed M. Al-Rubaei,Godecke T. Blecken,Maria Viklander,William F. Hunt.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 2016
  • [10] Long-term hydraulic performance of stormwater infiltration systems
    Al-Rubaei, Ahmed Mohammed
    Viklander, Maria
    Blecken, Godecke-Tobias
    [J]. URBAN WATER JOURNAL, 2015, 12 (08) : 660 - 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