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量要素的属性与评价

被引:16
作者
柏浪涛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检察长列席审委会; 现状; 剖析; 完善; 路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14 [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030609 ;
摘要
"社会危害性"没有揭示罪量要素的本质。罪量要素是违法的程度要素,既包括客观的违法要素,也包括主观的违法要素。但是,罪量要素不是责任的程度要素。罪量要素在立法上具有不可避免性。"情节严重"、"情节恶劣"等罪量因素不是立法过于粗疏的表现,因为语言本身具有模糊性,语境依赖导致语义具有不确定性。罪量要素不是我国刑法的创举,其具有超越实定法的存在基础。罪量要素具有逻辑学上的划分依据,是谦抑主义的要求,也是刑事政策的技术考虑。
引用
收藏
页码:60 / 71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形式解释论的再宣示 [J].
陈兴良 .
中国法学, 2010, (04) :27-48
[2]   以违法与责任为支柱构建犯罪论体系 [J].
张明楷 .
现代法学, 2009, 31 (06) :41-56
[3]   许霆案减轻处罚的思考 [J].
张明楷 .
法律适用, 2008, (09) :4-8
[4]   案件事实的认定方法 [J].
张明楷 .
法学杂志, 2006, (02) :30-34
[5]   刑法保护什么:法益还是规范适用? [J].
G·雅各布斯 ;
王世洲 .
比较法研究, 2004, (01) :96-107
[7]   社会危害性理论——一个反思性检讨 [J].
陈兴良 .
法学研究, 2000, (01) :3-18
[9]  
行为规范与裁判规范的分离[N]. 张明楷.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 (010)
[10]  
渎职罪中的徇私舞弊的认定[N]. 张明楷.人民法院报. 2007 (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