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察尔汗盐湖贝壳堤剖面介形类组合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33
|
作者
张虎才 [1 ]
王强 [2 ]
彭金兰 [3 ]
陈光杰 [4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4] Department of Biology,McGill University, Docteur Penfield,Montreal,Quebec HA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介形类; 环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15 [古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柴达木盆地察尔汗贝壳堤剖面记录了约39.7~17.514CkaB.P.期间古湖泊高湖面扩张、收缩的演化历史。剖面中丰富的介形类,皆为我国东部山间盆地~平原区系与西部高原区系常见种。依据青海地区现代介形类分布调查,可知研究剖面高湖面发育期为淡水湖,其中高分异度介形类组合代表近静水的浅湖环境,单种或近单种土星介大量出现层位指示缓流水环境,大量原生双壳类共生可能指示静水、较深水环境。据地层中介形类分布,自下而上划分为7个组合-沉积环境带,分别为:①少量湖沼种出现(积水洼地形成带)——湖泊前期,②单种缓流水种连续出现(湖泊初始形成带)——高湖面初始形成期,③高分异度组合、介形类富集(浅水大湖带)——高湖面水深加大期,④中分异度组合、介形类少量出现(深湖带)——高湖面最盛期,⑤中分异度组合、介形类少量出现、双壳类连续富集(湖泊变浅带)——高湖面略下降期,⑥缓流水介形类繁盛、双壳类多少不等(湖泊水位下降带)——古湖泊退缩期和⑦介形类稀少带——古湖泊快速消亡期。贝壳堤剖面所见双壳类在现代介形类调查区域没有发现,它们在地层中的出现,进一步指示大体相当MIS3阶段时期柴达木盆地比现代更温暖的气候背景,降水条件好于现代。
引用
收藏
页码:103 / 11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 [1] 渤海湾西岸贝壳堤堆积与海陆相互作用
    王强
    袁桂邦
    张熟
    刘增寿
    王卫东
    刘志杰
    庄振业
    [J]. 第四纪研究, 2007, (05) : 775 - 786
  • [2] 柴达木盆地察尔汗贝壳堤剖面年代学研究
    张虎才
    雷国良
    常凤琴
    樊红芳
    杨明生
    张文翔
    [J]. 第四纪研究, 2007, (04) : 511 - 521
  • [3] 河蚬分布的气候环境及壳体稳定同位素附视频
    张虎才
    陈玥
    樊红芳
    杨明生
    常凤琴
    牛洁
    雷国良
    张文翔
    [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7, (03) : 77 - 84
  • [4] 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剖面碳酸盐和瓣鳃化石碳氧稳定同位素
    常凤琴
    张虎才
    陈玥
    牛洁
    杨明生
    张文翔
    雷国良
    樊红芳
    [J]. 第四纪研究, 2007, (03) : 427 - 436
  • [5] 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剖面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雷国良
    张虎才
    张文翔
    常凤琴
    樊红芳
    杨明生
    陈玥
    牛洁
    [J]. 沉积学报, 2007, (02) : 274 - 282
  • [6] 柴达木察尔汗湖贝壳堤剖面长链支链烷烃及其古环境意义
    张虎才
    常凤琴
    李斌
    雷国良
    陈玥
    张文翔
    牛洁
    樊红芳
    杨明生
    [J]. 科学通报, 2007, (06) : 707 - 714
  • [7] 柴达木察尔汗贝壳堤剖面Sr同位素及其环境意义
    牛洁
    张虎才
    常凤琴
    陈玥
    樊红芳
    张文翔
    杨明生
    雷国良
    [J]. 高校地质学报 , 2007, (01) : 14 - 22
  • [8] 青海湖地区不同水体介形类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
    张玲
    孙镇城
    安芷生
    刘卫国
    李祥忠
    [J].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06, (04) : 425 - 436
  • [9]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介形类动物群特征及环境意义
    杨藩
    乔子真
    张海泉
    张永华
    孙镇城
    [J]. 古地理学报, 2006, (02) : 143 - 156
  • [10] 介形类Qinghaicypris属征的修订及其模式种环境指示意义探讨
    杨藩
    孙镇城
    乔子真
    张永华
    [J].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04, (04) : 367 - 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