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4 条
2007年淮河流域强降水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分析
被引:130
|作者:
江志红
[1
]
梁卓然
[1
,2
]
刘征宇
[3
,1
]
朱云来
[4
]
机构:
[1] 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 上海市气候中心
[3] Center for Climatic Research and Department of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University of
来源: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水汽输送;
水汽收支;
拉格朗日轨迹;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引入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气流轨迹模式(HYSPLITv4.9),将2007年6月19日7月26日期间淮河流域强降雨分为三个阶段,分析不同阶段水汽输送轨迹、主要通道及其不同源地的水汽贡献。结果表明,影响此次强降水过程的水汽通道主要有三支:一支是西太平洋上副高边缘东南气流输送,另一支是南海南部越赤道气流的北向输送,第三支是沿索马里急流经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北部的水汽输送。降水第一阶段来自西太平洋洋面的水汽输送最强,占总水汽输送的69%,降水后两个阶段南海南部越赤道气流的水汽输送占优势,分别占总水汽输送的52%和57%。另外,通过轨迹分析可知本次降水过程中索马里至孟加拉湾通道的水汽输送到淮河流域上空750 hPa以上大气,南海及西太平洋的水汽主要输送到淮河流域850 hPa以下的低层大气。
引用
收藏
页码:361 / 372
页数:12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