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社会相互赋权:中国社区治理的新型路径分析

被引:16
作者
林曦
机构
[1]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关键词
共治共享; 社区治理; 转型中国; 国家与社会关系; 相互赋权;
D O I
10.13658/j.cnki.sar.2019.06.002
中图分类号
D669.3 [生活、居住、交通];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成一个"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该表述背后所蕴含的"国家-社会关系",体现了一种"国家-社会相互赋权"的转型路径。从类型学的角度来看,"国家-社会关系"包含"多元主义""社会法团主义""国家法团主义"和"国家主义"四种类型,这些不同类型之间的相互转换,构成了"国家-社会关系"转型的不同路径。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转型路径,可以通过"社区治理"这一落脚点看到"共治共享"治理模式背后所蕴含的"国家-社会相互赋权"的特征。具体而言,当中国整个社会在生活空间、社会组合方式、交往方式以及社会治理体系等方面都发生剧变时,有三种社会形态进行了相互转换和交替,即从新中国成立前的"乡土中国"转变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单位中国",再到改革开放后的"社区中国"。这种转变过程,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相互协同、共治共享的过程。换言之,国家与社会相互促进、相互赋能,而非此消彼长、零和博弈。
引用
收藏
页码:12 / 1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社区中国:通过社区巩固国家治理之基 [J].
刘建军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 (06) :73-85
[2]   法团视阈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路径——从浙江实践看政府与社会相互增权的可能性 [J].
郎晓波 .
唯实, 2012, (05) :83-86
[3]   新型社会组织的创建与试行——从杭州市“社会复合主体”实践看政府赋权社会的可能 [J].
潘一禾 ;
刘琳 .
浙江社会科学, 2010, (11) :61-66+127
[4]  
从零和博弈到相互增权:中国社团发展政策的新思维[J]. 顾昕,王旭.中国公共政策评论. 2007(00)
[5]   从国家主义到法团主义——中国市场转型过程中国家与专业团体关系的演变 [J].
顾昕 ;
王旭 .
社会学研究, 2005, (02) :155-175+245
[7]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 人民出版社 , 习近平, 2017
[8]  
城市社会学[M]. 华夏出版社 , (美)帕克(Park,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