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SM/I数据的淮河流域洪涝监测分析

被引:5
|
作者
郑伟 [1 ]
韩秀珍 [1 ]
王新 [1 ]
黄大鹏 [2 ]
李加林 [3 ]
机构
[1]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3] 不详
关键词
SSM/I; PRVI; 淮河流域; 洪涝;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616 [降水引起的灾害];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被动微波遥感SSM/I数据计算的极化比值指数PRI和RAT技术,提出极化比值变化指数PRVI。利用淮河流域1988~2005年6月下旬到7月期间的PRVI数据研究了淮河流域的洪涝时空特征,重点分析了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1991年和2003年的洪涝特征,研究发现:淮河流域发生严重洪涝灾害的主要表现特征之一是淮河干流中游及其向北岸、上游和下游方向延伸约100km,向南岸延伸到流域南界的区域出现PRVI高值带,并结合淮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分析了PRVI高值带出现的原因,指出PRVI高值带包括了大部分沿淮河干流的湖泊、洼地、行蓄洪区,支流河口、下游洼地等。进一步认为高值带内的PRVI值越大,高值带的面积越大,洪涝灾害越严重,防汛形势越严峻。这一结论对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引用
收藏
页码:45 / 5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4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