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SD模型的经济发达地区生态脆弱性评价——以太湖流域为例

被引:33
|
作者
李平星
陈诚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关键词
经济发达地区; 自然与人为因素交互作用; 生态脆弱性; VSD模型; 太湖流域;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4.02.008
中图分类号
X826 [生物评价、生态评价];
学科分类号
1402 ;
摘要
自然与人为双重因素导致的生态脆弱性是研究关注的热点,但是较少有研究定量揭示2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生态脆弱区的空间格局,并提出针对性的空间管制措施。本文以经济发达的太湖流域为案例,借助Polsky等人提出的VSD模型,通过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分解脆弱性,并构建包含自然和人为因素在内的、由10个要素和21个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对太湖流域生态脆弱性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和生态脆弱性均呈现"东北高、西南低"格局;(2)太湖流域以中低强度的脆弱区为主,不脆弱区、一般脆弱区、较脆弱区、很脆弱区和极脆弱区占比分别为19%、26%、33%、15%和7%;(3)现状建设用地绝大部分分布于相对脆弱的区域内,不同类型建设用地的分布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城乡居住用地主要分布于较脆弱区和很脆弱区内,独立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较脆弱区、很脆弱区和极脆弱区内,交通用地则主要分布于一般脆弱区和较脆弱区内;(4)原有自然因素导致的脆弱性依然存在,人类活动强度增大已经成为是太湖流域脆弱性的主要诱因,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强度的增加将会导致脆弱性的进一步增高。结合脆弱性分区及其诱因,对不同类型脆弱区提出了空间开发或生态保护的建议和措施。极脆弱区以疏散人口和产业、强化生态建设为主;很脆弱区和较脆弱区是未来开发建设的重点,要坚持适度开发、生态开发,避免脆弱性提高;一般脆弱区作为区域开敞空间,以农业生产为主,坚持点状开发;不脆弱区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主,是太湖流域主要的生态服务供应地。
引用
收藏
页码:237 / 24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 [1] 生态脆弱性评价与预测研究进展
    靳毅
    蒙吉军
    [J]. 生态学杂志, 2011, 30 (11) : 2646 - 2652
  • [2] 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与全球变化研究
    陆大道
    [J]. 地理学报, 2011, 66 (02) : 147 - 156
  • [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云南省生态脆弱性评价
    钟晓娟
    孙保平
    赵岩
    李锦荣
    周湘山
    王引乾
    邱一丹
    冯磊
    [J]. 生态环境学报, 2011, 20 (01) : 109 - 113
  • [4] 全球环境变化下人-环境耦合系统的脆弱性研究综述
    陈萍
    陈晓玲
    [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 (04) : 454 - 462
  • [5] 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
    周永娟
    王效科
    欧阳志云
    [J]. 生态经济, 2009, (11) : 165 - 167+189
  • [6] 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研究进展
    刘小茜
    王仰麟
    彭建
    [J]. 地球科学进展, 2009, 24 (08) : 917 - 927
  • [7] 生态脆弱性及其研究进展
    徐广才
    康慕谊
    贺丽娜
    李亚飞
    陈雅如
    [J]. 生态学报, 2009, 29 (05) : 2578 - 2588
  • [8] 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方法与应用
    乔青
    高吉喜
    王维
    田美荣
    吕世海
    [J]. 环境科学研究, 2008, (05) : 117 - 123
  • [9] 脆弱性的概念及其评价方法
    李鹤
    张平宇
    程叶青
    [J].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02) : 18 - 25
  • [10] 重庆市岩溶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
    官冬杰
    苏维词
    王海军
    [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6, (06) : 432 - 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