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体知”的意义——从西方诠释学的观点看

被引:19
作者
景海峰
机构
[1] 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
关键词
体知; 认知; 体验; 实践; 教化; 诠释学;
D O I
10.19862/j.cnki.xsyk.2007.05.013
中图分类号
B21 [古代哲学];
学科分类号
010102 ;
摘要
"体知"是中国哲学所特有的面对和把握世界的方式。它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方法,与西方近代主客二分的知识论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儒家的"体知"观念则更重在个体生命的修身成德和道德实践性的充分扩展,凸显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旨趣。作为认识社会、体悟人生的实践型智慧,"体知"重视内在的省察,反观自我之心灵,而非一味地逐于外物;强调个体生命的亲历性和在场感,将知识的获得和生命的直接体验融合为一体,视求知为一个知识内在化的过程。同时,"体知"又包含了身、心、灵、神等不同的层面,在社会实践的场域中,不断地反思和重构已有的历史意识。就个体生命而言,"体知"是一个接受教化、融入群体的过程,又是见证人类普遍精神、存续文明脉流的不息活动。
引用
收藏
页码:64 / 7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历史知识理论.[M].(德)德罗伊森(DroysenJohannGustav)著;胡昌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M].景海峰著;.人民出版社.2004,
[3]  
走向精神科学之路.[M].谢地坤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4]  
精神科学引论.[M].(德)威廉·狄尔泰(WilhelmDilthey)著;童奇志;王海鸥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5]  
杜维明文集.[M].杜维明著;郭齐勇;郑文龙编;.武汉出版社.2002,
[6]  
理解的真理.[M].洪汉鼎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7]  
理解与解释.[M].洪汉鼎主编;.东方出版社.2001,
[8]  
熊十力全集.[M].[熊十力著];王守常整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9]  
真理与方法.[M].(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Hans-GeorgGadamer)著;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10]  
维柯著作选.[M].(意)G.维柯(G.Vico)著;陆晓禾译;.商务印书馆.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