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球模式对中国极端气温指数模拟的评估

被引:31
|
作者
王冀
江志红
宋洁
丁裕国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关键词
全球海气耦合模式; 未来极端气候预估; 中国区域; 极端气温指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P429 [气象灾害];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IPCC所提供的7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输出信息(年霜冻日数、生物生长季、温度年较差、暖夜指数、热浪指数),利用同期(1961-2000年)中国地区极端气温观测资料检测并评价模式的预估效能。结果表明,这些模式对中国地区的极端气温都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但同时各个模式的模拟场都有各自的系统误差;综合评价,在7个模式中GFDL-CM2.0和MIROC3.2(hires)两个模式对中国区域极端气温的模拟效果均为最佳。模拟所得的最优指数为霜冻日数,其后依次为:暖夜指数、热浪指数、气温年较差和生物生长季;而就空间分布结构来看,除暖夜指数的模拟效果较差之外,其余指数均能较好地模拟出其空间分布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227 / 23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 [1] 20世纪中国气候变暖的归因分析
    周天军
    赵宗慈
    [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1) : 28 - 31+49
  • [2] 用于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气候模式比较研究简介
    孙颖
    [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 (04) : 161 - 163
  • [3] 中国21世纪气候变化的情景模拟分析
    许吟隆
    [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5, (03) : 323 - 329
  • [4] SRES A2情景下中国气候未来变化的多模式集合预测结果
    姜大膀
    王会军
    郎咸梅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05) : 777 - 785
  • [5] 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气候变化的最新情景预测
    姜大膀
    王会军
    郎咸梅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04) : 590 - 596
  • [6] 近30年人类活动对东亚地区气候变化影响的检测与评估
    徐影
    丁一汇
    赵宗慈
    [J]. 应用气象学报, 2002, (05) : 513 - 525
  • [7] 温室效应引起的东亚区域气候变化
    陈起英
    俞永强
    郭裕福
    张学洪
    [J]. 气候与环境研究, 1996, (02) : 18 - 28
  • [8] Observed coherent changes in climatic extremes during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Frich, P
    Alexander, LV
    Della-Marta, P
    Gleason, B
    Haylock, M
    Tank, AMGK
    Peterson, T
    [J]. CLIMATE RESEARCH, 2002, 19 (03) : 193 - 212
  • [9] Climate change due to greenhouse effects in China as simulated by a regional climate model[J] . Gao Xuejie,Zhao Zongci,Ding Yihui,Huang Ronghui,Filippo Giorgi.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 2001 (6)
  • [10] Global observed changes in daily climate extreme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2 Alexander L V,Zhang X,Peterson T C et al. Geophys.Res .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