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人工智能犯罪中研发者主观罪过的认定

被引:24
作者
刘宪权
机构
[1]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研发者; 犯罪故意; 犯罪过失; 认定标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对涉人工智能犯罪中研发者主观罪过的研究和准确认定,有利于防范人工智能技术风险,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进步。研发者设计以实施犯罪行为为主要目的的智能机器人时,对于智能机器人造成的一切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其主观罪过应被认定为直接故意。研发者设计以实施非犯罪行为为主要目的的智能机器人时,对于智能机器人造成的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当研发者违反了注意义务且有刑法明文规定时,其主观罪过应被认定为犯罪过失。应根据智能机器人的"智能"程度分"直接过失"、"管理过失"、"监督过失"三种类型来确定研发者犯罪过失的认定标准。
引用
收藏
页码:101 / 11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涉人工智能犯罪的前瞻性刑法思考 [J].
刘宪权 ;
房慧颖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43 (01) :108-117
[2]   风险社会视阈下人工智能犯罪的刑法应对 [J].
叶良芳 ;
马路瑶 .
浙江学刊, 2018, (06) :65-72
[3]   人工智能刑事法治的基本问题 [J].
皮勇 .
比较法研究, 2018, (05) :149-166
[4]   人工智能与刑事法治的未来 [J].
庄永廉 ;
黄京平 ;
高艳东 ;
钟福雄 ;
刘传稿 .
人民检察, 2018, (01) :41-48
[5]   基于人工智能的军事智能武器犯罪问题初论 [J].
夏天 .
犯罪研究, 2017, (06) :9-20
[6]  
岂容诈骗者用高科技为恶[N]. 王玉宝.浙江日报. 2019 (008)
[7]  
人类的终极命运[M]. 中信出版社 , 乔治·扎卡达基斯, 2017
[8]  
刑法学[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刘宪权, 2016
[9]  
刑法讲义总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日) 大谷实, 2008
[10]  
韩国刑法总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韩)韩相敦译,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