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批低碳试点省份碳足迹的时空格局分析

被引:3
作者
王赣华
秦艳辉
机构
[1] 桂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关键词
碳足迹; 碳排放; 能源消耗; 森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4.5 [资源开发与利用];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20106 ; 083305 ; 1204 ;
摘要
通过计算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等5个中国首批低碳试点省份2002—2011年的碳源、碳汇数据,描绘5个省份的碳足迹时空格局。研究发现,碳排放未得到有效遏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逐步增加;退耕还林能增强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但过快的碳排放增长速度远大于其取得的成果;能源生产结构与碳足迹有密切联系,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结构是碳足迹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产业结构是决定碳排放量大小的关键。对此,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能源生产效率和利用效率;加强各省城市绿化与林地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等有效政策。
引用
收藏
页码:371 / 37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2]   “碳足迹”计算方法初探 [J].
于曼 ;
彭万贵 ;
葛大兵 .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19) :11708-11710
[3]   中国低碳试点省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研究 [J].
刘竹 ;
耿涌 ;
薛冰 ;
付加锋 ;
唐笑飞 .
资源科学, 2011, 33 (04) :620-625
[4]   基于表观消费量法的中国碳足迹估算 [J].
祁悦 ;
谢高地 ;
盖力强 ;
张彩霞 ;
李士美 .
资源科学, 2010, 32 (11) :2053-2058
[5]   应对气候变化的碳足迹研究综述 [J].
耿涌 ;
董会娟 ;
郗凤明 ;
刘竹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 (10) :6-12
[6]   基于能源消费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碳足迹 [J].
赵荣钦 ;
黄贤金 .
地理研究, 2010, 29 (09) :1639-1649
[8]   碳足迹分析方法研究综述 [J].
王微 ;
林剑艺 ;
崔胜辉 ;
吝涛 .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 33 (07) :71-78
[9]  
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06)
[10]   生态足迹方法及研究进展 [J].
刘淼 ;
胡远满 ;
李月辉 ;
常禹 ;
张薇 .
生态学杂志, 2006, (03) :33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