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现代化运动中的中国化与美国化、欧洲化之争——1932年国联教育考察团报告书《中国教育之改进》的文化价值观及其反响

被引:13
作者
孙邦华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
关键词
国际联盟; 教育考察团; 中国化; 美国化; 欧洲化; 现代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521 [教育改革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4 ; 0401 ;
摘要
1932年,国际联盟考察团对中国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教育考察,并形成了长篇报告书"The Reorganization Education in China"(《中国教育之改进》)。报告书贯穿着一个文化价值取向:批评中国教育的美国化倾向,力倡教育的中国化。该书在中美教育界引起很大争论。报告书倡导中国化以及得到中外有识之士的正面回应,实质上是从教育的角度反思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中国社会出现的全盘性反传统主义思潮,重估与阐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报告书所倡导的中国化,在全球化浪潮的今天,既有深刻的历史价值,也有深远的现实启示。
引用
收藏
页码:116 / 127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中国意识的危机[M]. 贵州人民出版社 , (美)林毓生著, 1986
[2]  
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陈崧 编, 1985
[3]  
国故新知论[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孙尚扬,郭兰芳编, 1995
[4]  
李建勋教育论著选[M]. 人民教育出版社 , 李建勋著, 1993
[5]  
吴宓与陈寅恪[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吴学昭著, 1992
[6]  
陶行知教育文集[M]. 四川教育出版社 , 胡晓风[等]编, 2005
[7]  
会通派如是说[M].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吴宓著,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