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主模态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水汽输送的关系

被引:108
|
作者
黄荣辉
陈际龙
刘永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
关键词
降水; 主模态; 水汽输送; 通量; 时空变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34.5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利用1958~2000年ERA-40再分析每日资料和我国516台站降水资料以及EOF方法,分析了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异常主模态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上空水汽输送通量时空变化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了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的时空变化存在两种主模态:第1主模态不仅显示出明显的准两年周期振荡的年际变化特征且也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在空间上具有经向三极子型分布;第2主模态显示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且在空间上具有经向偶极子型分布。这表明了这两主模态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在1958~1977年期间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分布为从南到北"+-+"经向三极子型分布,而在1978~1992年期间降水异常出现了与1958~1977年相反的分布,为从南到北"-+-"经向三极子型分布。然而,在1993~1998年期间,由于第2主模态的作用增大,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为从南到北经向三极子型与"+-"偶极子型模态的结合,这使华南夏季降水明显增加。并且,分析结果还表明:这两主模态的年代际变化与东亚上空夏季水汽输送通量的时空变化密切相关,它不仅与东亚和西北太平洋上空似如东亚/太平洋型(EAP型)遥相关波列分布的夏季水汽输送通量异常年代际变化有关,而且与欧亚上空中高纬度西风带似如欧亚型(EU型)遥相关波列的夏季水汽输送通量异常年代际变化密切相关。
引用
收藏
页码:589 / 606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 [1]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Summer Rainfall in the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of Northern China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Circumglobal Teleconnection[J]. 黄刚,刘永,黄荣辉.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1(02)
  • [2] 我国东、西部夏季水汽输送特征及其差异
    黄荣辉
    陈际龙
    [J]. 大气科学, 2010, 34 (06) : 1035 - 1045
  • [3] Moisture Transport in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Reg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China
    Zhou Xiaoxia
    Ding Yihui
    Wang Panxing
    [J].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10, 24 (01): : 31 - 42
  • [4]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型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邓伟涛
    孙照渤
    曾刚
    倪东鸿
    [J]. 大气科学, 2009, (04) : 835 - 846
  • [5] 中国东部夏季气候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年代际转型及其可能成因
    张人禾
    武炳义
    赵平
    韩晋平
    [J]. 气象学报, 2008, (05) : 697 - 706
  • [6] Characteristics and Variations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System and Its Impacts on Climate Disasters in China[J]. 黄荣辉,陈际龙,黄刚.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7(06)
  • [7] 夏季中国降水型的年代际变化与大气内部动力过程及外强迫因子关系
    张庆云
    吕俊梅
    杨莲梅
    卫捷
    彭京备
    [J]. 大气科学, 2007, (06) : 1290 - 1300
  • [8] 亚澳季风各子系统气候学特征的异同研究 II.夏季风水汽输送
    陈际龙
    黄荣辉
    [J]. 大气科学, 2007, (05) : 766 - 778
  • [9] 我国旱涝气候灾害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气候系统变化的关系
    黄荣辉
    蔡榕硕
    陈际龙
    周连童
    [J]. 大气科学 , 2006, (05) : 730 - 743
  • [10]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准两年周期振荡及其成因
    黄荣辉
    陈际龙
    黄刚
    张启龙
    [J]. 大气科学, 2006, (04) : 545 - 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