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学解读

被引:130
作者
王登峰 [1 ]
黄希庭 [2 ]
机构
[1]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
[2]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教育部认知与人格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和谐; 自我和谐; 人际和谐; 和谐社会; 心理学;
D O I
10.13718/j.cnki.xdsk.2007.01.001
中图分类号
B849 [应用心理学];
学科分类号
040203 ;
摘要
和谐社会即构成社会的各个团体及个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可以表现为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水平、个人行为方式以及个性特点等方面),但彼此之间又能够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包括保持自我和谐、人际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从心理学出发,这三方面的工作除了物质、制度和政策层面的努力以外,更重要的是确保这些努力能够被个体准确感知和把握。心理学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领域包括对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研究、对个人成长与成功的研究以及对团体动力学的研究。解决和处理好我国心理学研究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对于顺利完成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具有很好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引用
收藏
页码:1 / 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中国基层党政领导干部的胜任特征与跨文化比较 [J].
王登峰 ;
崔红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06) :138-146
[2]   构建和谐社会与完善利益表达机制 [J].
王春福 .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6, (03) :19-24
[3]   人格维度与行为抑制的相关研究 [J].
王登峰 ;
崔红 .
心理科学, 2006, (01) :7-8+6
[4]   中国基层党政领导干部的工作绩效结构 [J].
王登峰 ;
崔红 .
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01) :1-8
[5]   “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学术研讨会纪要 [J].
王登峰 ;
侯玉波 .
心理学探新, 2005, (01) :80-80
[6]   再谈人格研究的中国化 [J].
黄希庭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06) :5-9
[7]   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过程和道路 [J].
林崇德,俞国良 .
心理科学, 1996, (04) :193-198+255
[8]   自我和谐量表的编制 [J].
王登峰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94, (01) :19-22
[9]  
解读中国人的人格[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王登峰,崔红著, 2005
[10]  
心理卫生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王登峰,崔红主编,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