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拐点——基于马克思产业后备军模型的解析与现实意义

被引:15
作者
吴垠
机构
[1]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产业后备军理论; 刘易斯拐点; 劳动力市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091.91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思想];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学科分类号
060207 ; 020102 ; 0201 ; 020105 ;
摘要
本文将刘易斯拐点纳入到马克思产业后备军理论视野下加以考察,重点分析了马克思产业后备军模型和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中无限弹性劳动力供给的来源、现代工业部门制度工资率的决定机制、产业后备军作为城市工业劳动力供给的蓄水池功能、两个模型中的劳资分配结果和劳动力市场发展拐点的对应等问题。文章认为,马克思的产业后备军理论模型不仅能够用于分析刘易斯拐点问题,而且对指导中国现阶段的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劳动力市场以及劳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等都具有极其现实的针对性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59 / 6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 [J].
蔡昉 .
经济研究, 2010, 45 (04) :4-13
[2]   中国经济到了刘易斯转折点了吗?——来自贫困地区的证据 [J].
张晓波 ;
杨进 ;
王生林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40 (01) :54-72
[3]   中国究竟还有多少农业剩余劳动力 [J].
王检贵 ;
丁守海 .
中国社会科学, 2005, (05) :27-35+204
[4]   刘易斯模型与“民工荒” [J].
包小忠 .
经济学家, 2005, (04) :55-60
[5]   试论社会主义的劳动后备军问题 [J].
蔺子荣 .
文史哲, 1983, (06) :98-104+108
[6]  
二元经济论[M].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 (美)刘易斯(Lewis, 1989
[7]  
资本论[M]. 人民出版社 , 马克思著, 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