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的感性化趋势

被引:39
作者
刘少杰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
关键词
网络社会; 表象思维; 符号价值; 感性群体; 感性化趋势;
D O I
10.16240/j.cnki.1002-3976.2016.03.009
中图分类号
C913.4 [文教、卫生];
学科分类号
030301 ; 1204 ;
摘要
在网络社会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而表现出理性化趋势的同时,还应当看到其中蕴含着另一种数字技术无法分析的感性化趋势。关注具体的表象化思维、彰显差异的符号化追求和延续传统的网络化群体,是网络社会感性化趋势的明显表现。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在几千年的感性教化下,形成了稳定的感性秩序的熟悉社会。传统社会的感性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其稳定的惯性和广阔的包容性,在网络社会中发生了扩展和融合。相关研究应当注意对网络社会发展变化的感性分析,以避免单纯理性分析的片面性。
引用
收藏
页码:64 / 7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实质与缺失 [J].
刘少杰 .
学习与探索, 2014, (09) :33-39
[3]   中国民主前景海外研究述评 [J].
殷冬水 .
国外理论动态, 2011, (05) :65-73
[4]  
中国网络社会研究报告[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刘少杰, 2014
[5]  
中国网络社会研究报告[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刘少杰, 2013
[6]  
乡土中国[M]. 北京出版社 , 费孝通, 2009
[7]  
致命的自负[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英)F.A.哈耶克(F.A.Hayek)著, 2000
[8]  
实践与反思[M]. 中央编译出版社 , (法)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 1998
[9]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 三联书店 , (美)丹尼尔·贝尔(DanielBell)著, 1989
[10]  
现代美学析疑[M]. 文化艺术出版社[美]马尔库塞,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