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教育对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

被引:170
作者
尹艳秋
叶绪江
机构
[1]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江苏苏州
关键词
个人主体性; 主体间性; 教育; 交往;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0-03 [教育科学研究];
学科分类号
040101 ; 120403 ;
摘要
从个人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是现代社会对人性发展的要求 ,也是主体性发展的必然。教育作为促进人的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 ,也必将实现主体间性教育对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主体间性教育在教育目的上表现为主体共同体主义 ;教育过程是师生间以教育资料为中介的交往活动 ;课程设置上呈现“人化”的特点。
引用
收藏
页码:75 / 78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教育与人的主体性发展——新主体教育论纲.[J].张华.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 07
[2]  
主体性哲学.[M].郭湛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3]  
主体性教育.[M].张天宝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  
当代主体教育论.[M].冯建军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5]  
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M].欧力同著;.重庆出版社.1997,
[6]  
社会哲学导论.[M].王锐生等 著.人民出版社.1994,
[7]  
主体性的黄昏.[M].(美)多尔迈(Dallmayr;FredR.)著;万俊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