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8 条
中国就业的空间模式及区域划分
被引:16
|作者:

王振波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朱传耿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机构:
[1] 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来源:
关键词:
中国;
就业;
空间模式;
区划;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49.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就业问题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重大社会问题,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对中国就业空间分布进行区域划分有利于国家流动人口的引导、就业政策的制订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利用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2343个县(市)、市区的就业结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中国就业形成了连续型圈层、非连续型圈层、跳跃式圈层、混合型圈层、多核心圈层、带状等6种就业空间模式;②中国就业区可划分为东部沿海、东北、京津、中部、西部等5个就业区,其中,西部区可划分为陕甘宁青川渝、云贵藏和新疆等3个就业亚区。
引用
收藏
页码:191 / 19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 [1] 省际边界区域城市化模式研究[J]. 人文地理, 2006, (01) : 1 - 5+128朱传耿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王振波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仇方道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 [2] 城市居住-就业空间特征及组织模式——以广州市为例[J]. 地理科学, 2005, (06) : 6664 - 6670周素红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闫小培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 [3] 中国制造业就业转移的空间过程[J]. 理论月刊, 2005, (11) : 174 - 175+178魏博通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口与区域研究所湖北武汉
- [5] 科学发展观下的我国城乡就业问题研究[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5, (02) : 56 - 70郭庆松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上海行政学院上海
- [6] 构建促进农民全面就业的发展模式——“民工荒”现象的深层次思考[J]. 农村经济, 2005, (03) : 88 - 92陈建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轶青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7] 北京市研究生就业状况浅析[J]. 中国研究生, 2005, (01) : 42 - 44李水红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 硕士生 北京师范大学 硕士生
- [8] 青年就业的问题和对策——基于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 2005, (02) : 25 - 30郗杰英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杨守建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
- [9] 经济全球化影响劳动就业的机理分析[J]. 人口与经济, 2005, (01) : 28 - 30+24王传荣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山东财政学院经济系
- [10] 中国人口迁移的区域差异与流场特征[J]. 地理学报, 2005, (01) : 106 - 114丁金宏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刘振宇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程丹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刘瑾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邹建平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