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表征身体传播无限开放性的符号形式

被引:13
作者
梁国伟 [1 ]
候薇 [2 ]
机构
[1] 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摄影系
[2]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媒体技术与艺术系
关键词
虚拟现实; 人际传播; 身体传播; 符号;
D O I
10.19997/j.cnki.xdcb.2008.03.005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本文从哲学史关于存在的思辨理论梳理开始,阐述在当代哲学与社会思潮中,存在与人类的身体感知框架紧密相关,由此,探索自然和生命奥秘的科学技术,也不再具有真理性而只是一种不断变化着的关于存在的主观认识。正是在这样一种社会思潮推动下,虚拟现实技术应运而生。虚拟现实技术就其本质而言,它不是一种探索自然的工具,而是一种表征人类身体感知框架的媒介形式,它赋予了身体表达其潜在意识的无限开放性,并使得人类的身体有可能在潜意识的层面上展开传播与交流活动,并通过这样的一种传播交流活动,构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社会形态和日常生活世界。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2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生活世界现象学.[M].(德)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Husserl)著;倪梁康;张廷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2]  
知觉现象学.[M].(法)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Merleau-Ponty)著;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001,
[3]  
完美的罪行.[M].(法)让·博德里亚尔(JeanBaudrillard)著;王为民译;.商务印书馆.2000,
[4]  
本体论研究.[M].俞宣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  
论文字学.[M].(法)雅克·德里达(JacquesDerrida)著;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6]  
数学.[M].[美]M.克莱因(MorrisKline)著;李宏魁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7]  
物理学和哲学.[M].(德)W.海森伯(WernerKarlHeisenberg)著;范岱年译;.商务印书馆.1981,
[8]  
电影美学概述.[M].(法)阿杰尔;H.著;徐崇业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
[9]  
爱森斯坦论文选集.[M].[苏]爱森斯坦;С·М· 著;尤列涅夫编注魏边实等 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
[10]  
小逻辑.[M].(德)黑格尔(G.W.F.Hegel)著;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