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教育哲学思考

被引:51
作者
张刚要
梁青青
机构
[1] 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教育思想; 主体; 知识; 交往;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34 [计算机化教学];
学科分类号
040110 ;
摘要
人工智能对构成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如主体、交往、知识等等都有自己的理解与重构。具体而言,人工智能对"谁是主体,谁是客体"的哲学假定进行了"拆卸",使得教育主体(人)"降格"成了客体,教育客体(物)"升格"成了主体。人工智能所建构的"人与非人的交往"因遭遇到"理解难题"而行走在教育交往的"模糊地带",致使学生极有可能丧失自我,变得和机器一样机械,其独立性和自主性终将消磨殆尽。人工智能参与知识生产的逻辑是一种基于知识库和逻辑规则(算法)的"计算与表征"系统,虽然这为个性化、自适应学习提供了支持,但依旧没有摆脱"客观主义"的窠臼,甚至还隐藏着潜在的教育危机。
引用
收藏
页码:1 / 6+64 +6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双师课堂课程开发引论:缘起、主题与方法 [J].
黄甫全 ;
伍晓琪 ;
唐玉溪 ;
陈思宇 ;
曾文婕 .
电化教育研究, 2020, 41 (02) :99-107
[2]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算法风险 [J].
谭维智 .
开放教育研究, 2019, 25 (06) :20-30
[3]   人工智能支持智慧学习的方向与途径 [J].
钟绍春 .
中国电化教育, 2019, (07) :8-13
[4]   人工智能视阈下教育治理的技术功用与困境突破 [J].
侯浩翔 ;
钟婉娟 .
电化教育研究, 2019, 40 (04) :37-43+58
[5]   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支持下的新型“双师课堂”研究——兼论“人机协同”教学设计与未来展望 [J].
汪时冲 ;
方海光 ;
张鸽 ;
马涛 .
远程教育杂志, 2019, 37 (02) :25-32
[6]   教育人工智能的发展态势与未来发展机制 [J].
郝祥军 ;
王帆 ;
祁晨诗 .
现代教育技术, 2019, 29 (02) :12-18
[7]   人工智能支持下的智适应学习模式 [J].
李海峰 ;
王炜 .
中国电化教育, 2018, (12) :88-95+112
[8]   关于人工智能主体地位的哲学思考 [J].
孙伟平 ;
戴益斌 .
社会科学战线, 2018, (07) :16-22
[9]   智能化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治理变革研究 [J].
南旭光 ;
张培 .
中国电化教育, 2018, (06) :1-7
[10]   教育大数据背景下智能测评研究的现实审视与发展趋向 [J].
牟智佳 ;
俞显 .
中国远程教育, 2018, (05) :5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