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人类存在状况的最新征候

被引:25
作者
沈湘平 [1 ,2 ,3 ]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2]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
[3]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
关键词
元宇宙; 存在; 生活政治; 再道德化; 现实倒置; 公共空间; 风险社会;
D O I
10.13878/j.cnki.yjxk.20220102.001
中图分类号
TP391.9 [计算机仿真];
学科分类号
080203 ;
摘要
"元宇宙"的火爆为人们整体反思智能数字虚拟技术对当代人类的影响提供了契机。元宇宙在为人类打开新的可能世界的同时,也因极致的现实倒置、所谓"增强现实"的遮蔽导致原初现实的隐退,世界及世界中的人都被改写。在元宇宙,人们把握世界更多依靠感性的知觉,对象则是信息化、符号化的观念,而把握的主体日益变成孪生的数字分身、数字人。元宇宙将带来公共生活的部落化、公共空间的领主化、公共领域的非批判化和价值共识的"粉丝"化,构建元宇宙秩序本质上是对人的想象进行治理,这将要求政治哲学转向。元宇宙是所谓技术"人性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们日益"宅""卷"在意向性世界,为工具理性所支配,反智和愚钝化,这些都是"人性的,太人性的"悖论的体现。个体意向性与外延性的交互关联,技术创新带来严重后果的风险,使得个人的自由选择都牵涉存在问题,必须吁求再道德化,再道德化的基点则是个体修养。哲学工作者面对元宇宙既要坚持开放的态度,又要保持思考的姿态。
引用
收藏
页码:44 / 52+172 +17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身体与社会理论.[M].克里斯·希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
[2]  
元宇宙.[M].赵国栋;易欢欢;徐远重.中译出版社.2021,
[3]  
今日简史.[M].尤瓦尔·赫拉利.中信出版社.2018,
[4]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吉登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5]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德)哈贝马斯(JuergenHabermas)著;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
[6]   从钱学森对VR的译名看科技译名的“中国味” [J].
张晖 .
中国科技翻译, 2020, (01) :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