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低碳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研究——以中国低碳试点城市为例

被引:34
作者
宋祺佼 [1 ]
吕斌 [2 ]
机构
[1]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关键词
低碳试点城市; 城市碳排放; 新型城镇化; 耦合协调;
D O 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0203
中图分类号
X22 [环境与发展]; F299.21 [城镇形成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83001 ; 083304 ;
摘要
基于2011年中国国家发改委确定的34个低碳试点城市的截面数据,构建了城市碳排放—新型城镇化系统评价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熵指数计算得出城市低碳发展—新型城镇化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并进行系统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模型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低碳试点城市碳排放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低碳试点城市碳排放—新型城镇化系统耦合协调度上总体水平不高;第二,城镇化过程中,人均CO2排放量、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环境水平不同程度地对低碳城镇化产生影响;第三,系统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上表现出较强的空间地域性;第四,系统的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总体来说有很强的正相关性;第五,系统在新型城镇化水平、协调度、协调发展度指标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强的对应关系,而城市碳排放系统、协调度、协调发展度指标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并不明显。
引用
收藏
页码:20 / 2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同能提高经济圈竞争力吗?——基于京津冀与长三角两大经济圈的比较 [J].
杜传忠 ;
王鑫 ;
刘忠京 .
产业经济研究, 2013, (06) :19-28
[2]   吉林省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时空演变 [J].
臧锐 ;
张鹏 ;
杨青山 ;
李林山 ;
张栩嘉 .
地理科学, 2013, 33 (10) :1231-1237
[3]   中国经济与环境污染耦合度格局及工业结构解析 [J].
马丽 ;
金凤君 ;
刘毅 .
地理学报, 2012, 67 (10) :1299-1307
[4]   西北地区人口—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以甘肃庆阳为例 [J].
王春萍 ;
吴媚 .
青海社会科学, 2012, (05) :41-45
[6]   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动态耦合协调发展研究——基于江苏省的数据 [J].
江红莉 ;
何建敏 .
软科学, 2010, 24 (03) :63-68
[7]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J].
吴玉鸣 ;
张燕 .
资源科学, 2008, (01) :25-30
[8]   区域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基于全国30个省区市的比较 [J].
赵旭 ;
吴孟 .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2007, (06) :73-78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分析 [J].
刘耀彬 ;
王启仿 .
经济地理, 2004, (05) :600-603
[10]  
湖南人口结构均衡度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研究[D]. 谢武贵.湖南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