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文化空间研究

被引:103
作者
李玉臻
机构
[1]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关键词
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 彝族火把节;
D O I
10.16524/j.45-1002.2008.09.025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化专题研究];
学科分类号
05 ; 0503 ;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目前遗产研究领域的新热点。文化空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大类型之一,至今在国内学术界的研究中基本还是空白。文章分别从核心象征、核心价值观、集体记忆与历史记忆、符号和主体等角度对文化空间作了深入剖析。并提出文化空间保护的一个崭新理念,即用文化生产与再生产对其进行保护,这也是文化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文化空间的保护打破了以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碎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的新突破。
引用
收藏
页码:178 / 181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传统节日、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 [J].
舒开智 .
天府新论, 2008, (02) :124-127
[2]   “文化空间:节日与社会生活的公共性”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J].
关昕 .
民俗研究, 2007, (02) :265-272
[4]   旅游的“符号化”与符号化旅游——对旅游及旅游开发的符号学审视 [J].
杨振之 ;
邹积艺 .
旅游学刊, 2006, (05) :75-79
[5]   对节日民俗复兴的文化自觉与社会再生产 [J].
高丙中 .
江西社会科学, 2006, (02) :7-11
[6]   试谈文化空间的概念与内涵 [J].
陈虹 .
文物世界, 2006, (01) :44-46+64
[7]   亨利·列斐伏尔研究 [J].
汪原 .
建筑师, 2005, (05) :42-50
[8]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解释:以列斐伏尔为个案 [J].
刘怀玉 .
河北学刊, 2005, (03) :1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