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泛血缘化理论在五缘文化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10
作者
胡克森
机构
[1] 邵阳学院中文系
关键词
孔子; “仁”学; “五缘”文化; “泛血缘化”理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222.2 [孔子(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年)];
学科分类号
010102 ;
摘要
所谓“五缘”,就是亲缘、地缘、神缘、业缘和物缘,是中国人一种群体结合方式。“五缘”文化的核心是亲缘,其他各缘只不过是亲缘的关系网络的转化和运用,导致亲缘向其他各缘转化的理论基础则是孔子“仁”学的“泛血缘化”特征。《论语.颜渊》中有关司马牛问仁而与孔子和子夏的三段对话,是儒家“仁”学理论由正式血缘向拟制血缘转化的一个经典性例证。随着孔子和子夏通过对“仁”一步一步地深入阐释,逐步化解了司马牛关于“人皆有兄弟,我独无”的忧惧心结,全面完成了“仁”学由正式血缘向拟制血缘即“泛血缘”的转化,从而使中国人的群体交往方式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
引用
收藏
页码:19 / 2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5 条
[2]   “五缘”文化与亚洲的未来 [J].
林其锬 .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1990, (02) :118-127
[3]   明清时期苏州的会馆和公所 [J].
吕作燮 .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84, (02) :10-24
[4]  
中国秘密社会[M]. - 福建人民出版社 , 欧阳恩良, 2002
[5]  
春秋左传注[M]. - 中华书局 , 杨伯峻 注,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