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掩于救济的债因:美国不当得利法发展简史

被引:4
作者
范雪飞
机构
[1] 西南政法大学
关键词
不当得利; 返还请求权; 救济; 债因;
D O I
10.13893/j.cnki.bffx.2015.01.005
中图分类号
D971.2 []; DD913 [];
学科分类号
0301 ; 03 ;
摘要
无论是作为殖民地还是作为独立国家,美国早期的不当得利判例大多都以英国诸多不当得利诉讼形式以及作为其理论基础的默示契约理论为根源。与碎片化的判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统一的不当得利观念却在法学研究和教育中逐渐萌发,这直接推动了美国第一次返还法重述的公布,普通法和衡平法上众多迥异而复杂的规则因此在不当得利原则之下被整合起来。然而,第一次重述自身的缺陷与社会发展使重述修订成为美国法律协会的重要任务,在历时五年的第二次重述失败后,集大成的第三次重述经过十五年艰苦努力后终于成功完成,其一方面将不当得利返还作为整个返还法的基本原则,使普通法系杂乱的返还法判例得以最大程度地体系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也使传统返还法混乱的逻辑被固化,不仅使返还法与合同法、侵权法、信托法的制度边界继续纠缠不清,而且使返还请求权与不当得利之间的关系更加难以澄清,不当得利仍然是一种半掩的债因。
引用
收藏
页码:47 / 61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元照英美法词典[M]. 法律出版社 , 薛波主编, 2003
[2]  
为权利而斗争[M]. 中国法制出版社 , 梁慧星主编, 2000
[3]   Rationalizing restitution [J].
Kull, A .
CALIFORNIA LAW REVIEW, 1995, 83 (05) :1191-1242
[4]  
Chancellor Kent and the History of Legal Literature[J] . Columbia Law Review . 1993 (3)
[5]  
The History of Assumpsit. II. Implied Assumpsit[J] . Harvard Law Review . 1888 (2)
[6]  
Purchase for Value without Notice[J] . Harvard Law Review . 1887 (1)